乳头溢液
- 挂号科室:妇科
- 发病部位:乳房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女性朋友,特别是刚产妇
- 典型症状:月经稀少 盆腔肿块 继发性闭经 外阴萎缩 溢乳
乳头溢液症状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
其临床特点为:
①好发于40~60岁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多有哺乳障碍史,病因以一侧常见。
②乳头溢液为早期首发症状,常为多个导管溢液,呈棕黄色或灰白色稠厚物。
③常触及乳晕区肿块,直径多小于3cm以内,边缘规整。早期常与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④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显示扩张导管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⑤乳头溢液及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导管上皮、泡沫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细胞残核及坏死物。
2、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
其主要临床表现:
①乳头间歇性自然排出陈旧性血水,少数为棕黄色或黄色浆液。
②约1/3病人在乳晕区可扪及肿块,呈圆形、质软、光滑、活动,直径小于1cm。
③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显示1~2级导管内有沙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端导管扩张,管腔无完全中断。
④溢液细胞学和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
3、乳腺囊性增生病:
本病较为常见。
其临床特点是:
①与月经周期有关的乳腺疼痛,有时乳腺有隐痛、刺痛。
②两乳内可扪及单一或多个囊性肿块或区段性颗粒结节。
③少数有乳头溢液,呈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
④钼靶X线摄影,显示乳内有棉花状或毛玻璃状,边界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若有囊肿形成时可见圆形、透亮阴影。
⑤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显示点状、片状灰影,血管增粗、增多。
⑥B超显示增生部位不均匀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囊肿。
4、导管内乳头状癌:
多见于老年多产妇女,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
其临床特点:
①发病缓慢,病史长,一般病程5年以上;
②乳晕区肿块质硬,常与皮肤粘连;
③约1/4病人有血性乳头溢液,常为单管溢液;
④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显示近端导管扩张,管壁有凹凸不平的充盈缺损,管壁梗阻完全中断;
⑤溢液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⑥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可见肿块灰影及异常血管。
二、相关检查:
可行溢液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检查。
三、诊断:
对乳头溢液病人进行病因诊断时,除详细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外,还需仔细观察溢液类型及是单管溢液还是多管溢液,此外还应进行有关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乳头溢液疾病病因
一 、发病原因
1、分类:
乳头溢液有真性溢液及假性溢液两种。真性溢液指非妊娠、非哺乳期乳头自然溢液,假性溢液是指乳头浅表糜烂或乳瘘的渗液。
2、病因:
真性乳头溢液的病因可因血友病、紫癜病、内分泌失调、导管本身病变及乳腺内病变引起。如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炎、乳腺导管内癌等,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
二、发病机制
乳头溢液是不同性质的异常分泌液体由乳腺导管排出。
造成乳头溢液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乳腺的大导管系统受到不同病变的侵犯,而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现象,或者恶性肿瘤侵犯大导管而产生上述的病理改变。
1、临床分型:
(1)根据发病机制,真性乳头溢液分为2型:
乳腺导管内型:
包括原发于乳腺导管上皮的新生物、导管乳头状瘤、导管扩张症、囊性增生性疾病等。
乳腺导管外型:
包括乳腺的化脓性炎症、结核、肿瘤等导管以外的病变,累及或侵犯导管而使分泌物由乳头溢出。
(2)乳头溢液常为单侧性,亦可两侧同时发生。溢液的乳管可为单管,也可为多管。根据溢乳乳管,可分为以下两种:
单侧性单管乳头溢液:
常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单侧性多管溢液常见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
双侧性多管溢液:
多见于内分泌紊乱、药物反应、闭经-溢乳综合征或某些乳腺良性疾病。
2、乳头溢液性质:
乳头溢液溢出的部位和性状,对推断疾病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根据乳头溢液的性质可分为以下7类。
(1)乳样液:
溢液的颜色似去脂乳汁。常见于闭经-溢乳综合征(乳溢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综合征,或口服避孕药后。
因垂体被抑制泌乳素释放过多所致,部分乳腺增生症病人也可出现,此时常为两侧多管溢液,自动性流出。
(2)粉刺样溢液:
多由乳腺导管扩张症引起,病人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乳头有脂质粉刺样带有臭味的分泌物溢出。
此种溢液黏稠,多种颜色混杂,自动外溢。通常也是双侧多管,患者常伴有灼热、肿胀、瘙痒,还可见于更年期或中青年妇女性腺功能低下者。
(3)水样液:
溢液稀薄如水样,多由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及乳腺癌等疾病引起。
(4)脓性液:
溢液似脓汁,常见于产后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
(5)浆液性液:
呈浅黄色,大部分病例为乳头下部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亦可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
(6)血性液或浆液血性液:
血性液呈红色、浆液血性呈粉红色。血性溢液以导管内乳头状瘤较为多见,若50岁以上病人单侧乳头血性溢液,常提示可能为导管内乳头状癌,应高度重视。浆液血性既可由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引起,也可由导管内乳头状癌所引起。
(7)淡绿色溢液:
分泌物为浅色较淡的绿色液体,较少见。常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头溢液预防
一、预防:
1、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孕药、镇静药。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乳头溢液。
2、发生非生理性、妊娠、哺乳以外的乳头溢液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治疗。
3、教育妇女做好乳头的自我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应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乳头溢液鉴别诊断
乳头溢液性疾病种类较多,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比较复杂,不同的疾病又有共同的临床症状,且无特异性。各种辅助检查又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就有一定的困难,以致在疾病的处理上缺乏正确诊断的基础。
具有乳头溢液的主要疾病有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其鉴别要点如下。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
1、病变部位:
以中年人多见,常累及多支导管,溢液为浅黄色或灰白色黏稠物,肿块常常位于乳晕区,早期可有触痛,腋淋巴结早期不肿大。若肿大,质软,可随着炎症消退而消失。
2、鉴别要点: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乳晕下大导管显著扩张、迂曲或呈囊性变。
近红外线乳腺扫描,可见浅灰影,血管相正常。
溢液及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找到导管上皮、泡沫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
二、导管内乳头状瘤:
1、病变部位:
只累及1支导管,指压乳晕区附近结节或病变导管,可见血性分泌物溢出。
2、鉴别要点: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单发或多发砂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端导管扩张。
三、急性乳腺炎:
1、病变部位:
多见于产后哺乳期,未满月的初产妇女,病变范围较广泛,不仅限于乳晕区。
2、鉴别要点:
乳头溢液为脓性,细胞学检查发现白细胞含量增多。
四、导管内乳头状癌:
(1)病变部位: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乳头常有血性溢液。乳内肿块直径较大,可达5~8cm,质硬。乳内外上或内上象限可触及无痛性肿块,随病情发展,肿块可与皮肤粘连,融成团块。
(2)鉴别要点:
钼靶X线摄影可见肿块阴影及钙化影,导管造影可见导管阻塞中断,管腔充盈缺损,管壁破坏。
近红外线乳腺扫描见肿块灰影及异常血管。
溢液及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
溢液癌胚抗原(CEA)检测阳性者,常诊断为癌。
五、乳腺囊性增生病:
(1)病变部位:
两侧乳内可触及散在的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伴触痛。
(2)鉴别要点:
乳头溢液为水样或淡黄色,乳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
乳头溢液饮食保健
一、乳头溢液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莲子薏苡仁炖牡蛎肉:莲子20克(去芯),薏苡仁20克,牡蛎肉100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加少许姜丝、油、盐,煮沸后转文火炖50分钟,即可食用。
2、灵芝腐丝汤:灵芝粉15克,豆腐皮2张,枸杞20克,番茄50克,水发香菇30克,猪排骨汤1000克。将猪排骨汤倒入砂锅内,入灵芝粉、豆腐皮丝、枸杞、香菇丝及适量精盐煮熟,再加入番茄、味精即可食。
3、薏米粥:取薏米50克,白糖适量,薏米洗净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烂成粥,调入白糖。随意食用。
4、海带蟹壳汤:取海带60克,螃蟹壳50克,瘦猪肉30克,油、盐、葱、味精适量。将海带泡洗去咸味,切丝,瘦猪肉切丝,蟹壳焙干研末,与海带,猪肉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10分钟,加油、盐、葱、味精少许即成。
5、南瓜蒂散:取南瓜蒂1个,黄酒适量。将瓜蒂煅焦存性,研末,每日早晚各一次,黄酒送服。
6、牛蒡香菇:取牛蒡菜150克,香菇50克,牛肉100克,竹笋50克,菜油、调料适量。牛蒡菜洗净切段,牛肉洗净切丝,竹笋、香菇泡发洗净切丝。锅中放菜油烧热,下牛肉丝略炒,加牛蒡菜、香菇丝、竹笋丝及调料,炒熟即成,随意食用。
7、土茯苓饮:取土茯苓30克,红糖适量。将土茯苓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加红糖适量。随意饮用。
二、乳头溢液吃哪些对身体好?
(1)宜多吃具有抗乳腺癌作用的食物,如海马、鲎、眼镜蛇肉、抹香鲸油、蟾蜍肉、蟹、赤、文蛤、牡蛎、玳瑁肉、海带、芦笋、石花菜。
(2)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止复发的食物,包括桑椹、猕猴桃、 芦 笋、南瓜、薏米、菜豆、山药、香菇、虾皮、蟹、青鱼、对虾、蛇。
(3)肿胀宜吃薏米、丝瓜、赤豆、芋艿、葡萄、荔枝、荸荠、鲫鱼、塘虱、鲛鱼、泥鳅、黄颡鱼、田螺。
(4)胀痛、乳头回缩宜吃茴香、葱花、虾、海龙、抹香油鲸、橘饼、柚子、鲎。
三、乳头溢液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烟、酒、咖啡、可可。
(2)忌辛椒、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等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