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胃肠道异物及异物性肠...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胃,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脐周疼痛 腹部不适 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道异物引起的急性肠梗阻以粪块堵塞为主。偶然也有误吞异物或食用不能消化之食物引起。  小儿特别是幼儿喜欢将其玩具及身边的各种东西放入口内,可因逗笑哭闹误将异物吞入消化道内,因此小儿消化道异物较成人常见。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脐周疼痛 腹部不适 消化不良

一、症状

圆形,卵圆形或立方形无尖角的胃肠道异物,一般情况下均能很快自直肠排出体外,故患儿多无症状,个别尖锐细长的物体,如针,长钉,开着的别针等,亦很少刺破肠壁及胃壁,即使刺破,因是逐渐地穿出消化道,多能被纤维素包绕,不致形成急性穿孔性腹膜炎,多数情况下,这些异物皆能调转其钝端向前自行排出体外,不给小儿带来危害,可反复用X线追踪非X线透过异物的去向,如异物透X线,可吞服钡剂,观察有无充盈缺损,若异物在一处固定时间过长者, 多不能自行排出体外,若粪石引起了肠梗阻,一般多出现单纯性肠梗阻症状,发病较迟缓,早期腹部有不适感,以后发生脐周疼痛,腹痛逐渐加剧,待梗阻比较完全时,则出现频繁呕吐,胃石在胃内滞留,可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轻度腹痛等症状,在上腹部检查时,多可触及巨大活动之硬块,小肠粪石则很难摸到,直肠内者肛门指检可以触到巨大坚硬之粪块。

二、诊断

1.异物史 详问异物的性质,吞入的原因,时间,旁证,既往史等。

2.症状与体征(前述)。

3.辅助检查 可助诊断。

一、发病原因

消化道异物分为3类:

1、外源性:

多因小儿将异物含在口中玩耍,不经意吞入消化道。

也有因精神异常而吞入者,但在小儿中少见。异物种类很多,按其性质可分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两类。

2、内源性:

此种异物在小儿中罕见。

为体内消化道外所产生的。如胆结石,经胆囊-十二指肠瘘进入胃内,或进入肠道。

有报告因胆石而引起肠梗阻者。

蛔虫团经幽门进入胃或食管,也为内源性异物。

3、消化道内形成性:

多因在短时间内食入大量富含纤维的食物、果品、或吞入毛发等,经过消化道和消化液的作用在胃内或肠道内形成的结块。

二、发病机制

一般吞入的异物只要能通过食管进入胃部,通过幽门则可经过全消化道24~48h内排出体外,若停滞于消化道内,常可引起消化道的出血、穿孔部分性或完全性肠梗阻小儿以食道异物最多见,其次为胃及肠道。

异物一般多停滞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曲空肠转角处或回盲部等处。粪石梗阻,多因小儿有不良排便习惯或食入大量带核的不易消化的食物,使之积聚于小肠或结肠内不能排出,而造成肠梗阻。

小儿胃肠道异物以外源性最多见,其次为胃石和粪石,罕有内源性者。

较大异物可引起胃肠道梗阻,而锐利的异物可因胃肠黏膜的损伤和肛门的擦伤引起出血。

尖锐异物还可扎在胃或肠的壁上,甚至引起穿孔,进入腹腔。穿孔后多与周围脏器粘连,故严重腹膜炎少见。

尽早治疗。

造成胃或肠梗阻时(内源性异物),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梗阻相鉴别,引起穿孔和腹膜炎时与阑尾炎,结核性腹膜炎等相鉴别,但是即便穿孔发生,因周围常有大网膜,肝或其他脏器粘连,能防止尖锐异物或感染性物质漏入腹腔,因而穿孔时腹痛,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肌卫现象均不十分严重,王丽珠等曾报道一例12岁女童,吞针引起肠穿孔,腹膜感染,粘连,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轻度腹肌紧张,先后被诊为“阑尾炎”,“结核性腹膜炎”等,治疗不愈,剖腹探查发现3个7号缝衣针(约3cm长),1个位于右上腹侧腹膜上,另2个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部分针体穿出肠壁,局部粘连成团块,取出后,病情迅速好转,追问病史,患儿数月前口含数针,交谈时不慎吞下,以后无不适而未在意,该患儿未认识到吞针的严重性,吞针后短期又无症状而将吞针史遗忘,导致后来发生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误诊长达7个月之久,延误了治疗,较大的异物还可引起胃或肠梗阻,胃梗阻可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和呕吐。

平时注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腹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