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病毒病(涎腺巨细胞性包涵体病)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儿
- 典型症状:发烧 衰弱 血小板减少 死产 肝脾肿大
一、症状
多发生于两岁以内的婴儿,成人也可发生,但极少见。经胎盘感染的胎儿,发育迟缓,并可引起早产。临床上无特殊的症状或体征,可有明显的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神经系统受侵犯的情况。然而,由于此病无特殊症状,所以常在尸检时才发现。有报告死产儿涎腺中10%~30%有包涵体病的表现。成年人与体质极度衰弱有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烧、肝腺肿大及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期间还会出现免疫反应异常。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病因:
本病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此种病毒在人体内可长期存在,由唾液或尿中排出。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染,婴幼儿可经胎盘感染。多见于颌下腺和腮腺。
1.预防
巨细胞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应积极预防其发生。
(1)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2)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3)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4)乳汁中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不应哺乳。
(5)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一、鉴别诊断
需要与新生儿溶血相鉴别。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或是婴儿患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引起。表现为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等。一旦缺氧、接触樟脑丸、服用磺胺药、注射维生素K等即可诱发溶血。
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称为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在ABO血型系统的Rh血型系统都可能出现。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母亲一般为O型。胎儿以A型或B型为主。其发生与胎次无关,即第一胎就可能发病。有资料提出,ABO血型不合妊娠率为 27.7%,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病率为11.9%。那么,为什么同为血型不合,有的发生溶血,有的不发生溶血?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可能的情况是,母亲妊娠以后,胎儿的红细胞没有进入母亲体内或母亲体内的量非常少不足以刺激母体产生抗体,则不会发病。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存在。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出现于Rh阴性的母亲,胎儿为Rh阳性,一般发生在第二胎,如果母亲有输血史也可以第一胎病。首次发病以后各胎都会发生溶血病,并越来越重。Rh溶血病比ABO溶血病病情严重。
清淡饮食,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