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律失常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人群
- 典型症状:心动过速 黑蒙
一、症状: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伴临床症状,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失常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
二、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病因后确诊。
一、发病原因
窦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二、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形成失常 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心律根据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 由于生理不应期所引起的传导失常称为干扰,最常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如果连续多次激动都在房室交界区发生干扰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性传导阻滞可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内、交界区及心室内,分别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当激动通过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此属于传导途径异常。
3.激动形成和传导失常并存 如并行心律,异位心律伴外传阻滞等。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失常,仅此两项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78.6%,两者多数为生理现象。北京儿童医院心电图室1969~1974年检出心律失常1039份共有各种心律失常1196例(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律失常),比较各种心律失常发病的百分比,可见过早搏动(期前收缩)的发病最高,其中室性最多,房室传导阻滞次之,以一度多见。小儿心律失常发病数与成人不同之处,主要是心房颤动较成人显著减少,只占0.6%,而成人心房颤动仅次于室性期前收缩,居第2位。
应注意某些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应积极预防各种心脏疾病。
一、鉴别:
1、窦性阻滞及窦性静止
(1)P-P间期改变均系突然发生,而窦性心律失常无规律。
(2)窦房阻滞的长P-P间期为基本窦性节律间隔的简单倍数(二度Ⅱ型)。
(3)或P-P间期进行性缩短,出现文氏现象(二度Ⅰ型)。
2.房性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2)基本心律可匀齐,期前收缩时提前,其多伴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一、食疗方: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食疗药膳
1.米酒核桃汤:米酒50毫升,核桃仁6个,白糖30克。将核桃仁与白糖共捣为泥,放入锅中,下米酒调匀,以文火煎煮10分钟即可,每日1―2次。
2.熟附羊肉麻雀汤:羊肉300克切块洗净,麻雀2只(去毛及内脏)洗净,熟附子15克,生姜3片,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食用。
3.参茸炖鸡肉:鸡肉100克,高丽参6克,鹿茸3克,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供食。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饮食宜忌
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而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应戒烟忌酒,避免食用过硬不消化及带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