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胃结块症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乏力 上腹弥漫性压痛 上腹不适 消化不良
  胃结块症(bezoar of stomach)又称胃石症,指由于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并影响消化功能。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乏力 上腹弥漫性压痛 上腹不适 消化不良

一、症状

胃石症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胃石的种类及其所在位置及有无并发症。

植物性胃石症病儿多有于近日或发病前几小时空腹一次吞食大量黑枣,柿子,山楂等历史,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可有恶心,呕吐,阵发性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便秘等,少数病儿以腹部肿块就诊,查体时可在上腹部触到形状不规整质地坚硬的肿块,可活动,有轻压痛。

毛发性胃石症病儿有咬嚼自己头发的病史,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为偶然发现胃内异物,晚期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或有胀满,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石长期刺激胃黏膜可发生溃疡,出现溃疡病的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呕血或便血,甚至穿孔发生腹膜炎,病程长者则出现消瘦,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在上腹部能触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硬的可活动性肿块,无压痛或仅有轻压痛,巨大胃石可导致幽门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梗阻,另外,这些病儿前额部位往往毛发稀疏。

大量进食柿子后几小时出现症状,上腹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水样或黏液及食物残渣,量不多,可有咖啡样物,但不会有大量呕血,出血原因为柿石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或胃溃疡所致,还可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反酸,烧心等症状。

体检约有1/3患者在上腹可触及肿块,有上腹弥漫性压痛,胃石(如巨大发团)堵住幽门,可有幽门梗阻的表现,胃石压迫胃壁,使其坏死穿孔;排入肠道可引起肠梗阻。

二、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有咬嚼自己头发的病史,或吞食大量黑枣,柿子的病史,对诊断很有价值,钡餐X线检查可见胃内有巨大的充盈缺损区,推之能移动;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巨大强反射光团,均有助于诊断。

纤维内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到胃石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并可将植物性胃石捣碎,以利排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秋季,有进食柿子,黑枣等病史,有典型症状,借助X线,B超,胃镜检查即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胃石有2种,即植物球和毛发球和乳酸石。

1、植物性胃石:

由食入的各种植物种子和纤维素混合构成的,包括鞣酸、纤维素、果胶、胶质等。食生柿或黑枣易形成植物球,因生柿和黑枣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与胃酸作用可变成一种黏稠的胶样物,与食入的过多的植物纤维黏合在一起而成。胃柿石是最常见的植物性结石。

2、毛发球:

由长短不一的毛发和植物纤维等构成的,也可混有毛线及动物毛等,其颜色呈暗绿色或黑色,质坚硬,有恶臭。多见于有吞食毛发习惯的神经质女性,多发生于20~30 岁之间。

3、乳酸石:

多见于高浓度奶喂养的低体重新生儿。

二、发病机制

1、植物性胃石:

柿子中含有鞣质(phlobatannin)及树胶、果胶,在胃酸作用下鞣质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后者与果胶、树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而形成胃柿石。高酸环境是胃石发生的条件。

山楂、黑枣等亦含有大量果胶与鞣质,常可形成胃石。南方产柿子果肉松、多汁,不易形成柿石。

残胃胃石症一般发生于残胃伴胃动力障碍者,多为植物性结石。饮食纤维成分高,术后输出口引流减少及食物咀嚼少等原因使植物的根、叶、皮在胃内与黏液凝结成结石。

2、毛石:

毛发进入胃内附着于黏膜而不易排出,反复食入,因互相交织缠绕而形成发球。

毛发石多呈J 形、U 形,表面粗糙不平,附有黏液并有腐败臭味。对胃长期刺激可发生溃疡或穿孔。

3、乳酸石:

低体重新生儿胃运动功能弱,高浓度奶可在胃内形成乳酸胃石。虫

胶石常见于有吸吮虫胶酒精习惯的油漆工人,有些药物成分如碳酸钙、铋剂及一些坚硬的中药丸、造影用硫酸钡也有在胃内形成胃石的报道。

加强预防宣传教育,避免在空腹情况下,吞食大量黑枣或柿子,避免吞咽毛发,生鸡蛋等的习惯。

与其他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等鉴别,与胃溃疡穿孔和其他原因肠梗阻鉴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四肢发凉等征象。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这样可以补充病人体内缺少的营养物质。

贫血,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肠梗阻,腹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