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小儿流感杆菌肺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肺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发绀 痉挛性咳嗽 呼吸困难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嗜血流感杆菌肺炎(hemophilus influenzal pneumonia)是由嗜血流感杆菌所引起。多见于4岁以下婴幼儿,偶见于新生儿及成人,常并发于流感病毒或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人。1892年Pfeiffer首次从流行性感冒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到本菌,被误认为流感的病原体而定名,一直沿用至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结果与其他细菌性肺炎不易鉴别。
典型症状: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发绀 痉挛性咳嗽 呼吸困难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一、症状

起病较缓,病程为亚急性,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继之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另外,临床常表现为痉挛性咳嗽及较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体检可见支气管肺炎或肺实变体征,可闻管状呼吸音及湿音等,易并发脓胸,脑膜炎,败血症,心包炎等,病程长达数周之久,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包填塞表现, X线胸片可呈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或肺段实变改变,约20%发生脓胸,肺炎吸收后可形成肺大疱。

二、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确诊,有赖于痰培养。

一、发病原因

嗜血流感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分为a、b、c、d、e、f 6个血清型,其中以b型致病为最强,次为f型,临床近95% 的重症嗜血流感杆菌感染是由b型引起。在儿童致病的还有NT型(不定型)。正常人鼻咽部HI带菌率达25% ~40%,婴幼儿可高达50%以上,大多是无荚膜型菌株。

年龄越小,感染Hib危险性越大,其发病率越高。人类是Hib惟一已知的宿主。Hib较广泛地寄居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分泌物传染,新生儿可通过母亲产道感染。感染多呈散发,在咽喉部获得感染, 可导致咽喉无症状携带,并可持续数月, 在感染者中少数人发生侵袭性疾病。常年都有发病,但通常是秋季开始上升,冬季达到高峰。嗜血杆菌在呼吸道成功定植并继发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主要与环境温度、呼吸道黏膜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菌株自身抗原性强弱等因素有关。由它所致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居多。遗传因素可能有较重要的作用。另外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或功能性无脾症、早产、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Hib 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近年来因为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白血病或其他恶性淋巴瘤患儿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以及气管插管的增多等因素,使Hib感染有增加趋势。

二、发病机制

最易受侵犯者为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肿瘤、糖尿病病人等)。这些人常常发生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败血症等全身感染。内毒素为重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即可使实验动物死亡。有荚膜菌,特别b型可引起原发性感染。无荚膜菌多引起继发性感染,可继发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支气管炎的患者。感染后可产生抗荚膜特异性抗体而获得保护性免疫力。

1.致病机理 流感嗜血杆菌通过其丝状菌毛黏附于口腔及鼻咽部上皮细胞,分泌IgA蛋白酶,防止SIgA对其作用。流感嗜血杆菌产生内毒素的类脂A成分(脂多聚糖LOS)、糖蛋白相关因子或称为低分子葡萄糖肽,可抑制上皮细胞纤毛运动,使流感嗜血杆菌不被排出气道。b型菌株的荚膜多糖有抗吞噬作用,使Hib逃避宿主吞噬细胞的清除作用。再通过丝状菌毛或黏附因子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腺结合。流感嗜血杆菌定植后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屏障,可在局部生长繁殖并向邻近组织扩展,引起呼吸道疾病,也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引起全身病变,可通过血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2.免疫反应 荚膜抗原的杀菌抗体、补体、吞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后诱生的抗荚膜杀菌抗体水平,在<2岁儿童低下,在年长儿则较高。高水平的抗LOS抗体、抗OMP抗体有助于防止Hib疾病复发。补体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在感染的早期以替代途径活化为主,在感染的后期则依赖于经典途径的作用。在先天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的小儿,如C2、C3、C4或C3b灭活因子缺乏症的小儿,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在体内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起清除流感嗜血杆菌的作用。脾切除的小儿,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高。

1.嗜血流感杆菌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疫苗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新型耦联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这一疫苗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并主张在全球范围内的婴儿群体中广泛应用。Hib荚膜多糖疫苗(PRP)已在美国批准使用,并证实对2岁以上小儿安全有效。应注意的是幼婴体内合成抗PRP抗体的能力很不完善,初染嗜血流感杆菌痊愈后还可能第2次甚至第3次发生再感染。后试用了多种结合疫苗,即PRP与白喉类毒素或破伤风类毒素,或百日咳、脑膜炎奈瑟菌B群的外膜蛋白等组成结合疫苗,明显地提高了免疫效果,保护率提高到80%~90%。

2.抗生素 可消除口咽部携带Hib。利福平每天20mg/kg,连用4天。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或应用细菌多糖免疫球蛋白(BPIG),可产生对b型菌株感染的有效保护。对所有侵入性Hib感染的小儿,也均应在完成抗生素治疗之前或之后服用利福平,因为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并不能肯定地将鼻咽部的细菌完全清除。

3.哺乳喂养对< 6 月龄儿童提供> 90%的保护率,提示乳汁中抗体对鼻咽定居Hib可能有影响。

4.秋冬季节要注意预防流感嗜血杆菌的侵袭。应彻底治愈患者,使其病原菌确切阴转。在感冒流行期间,要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通畅。

与其他病原引起的小儿肺炎相鉴别,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病毒为病原体的肺炎,主要有RS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等,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

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及补充足够的水分。肺炎患儿常伴有高热、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所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伴有发热者,给予流质饮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牛肉汤、菜汤、果汁等),退热后可加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蛋糕之类的食品),因为肺炎患儿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故必须补充适量的糖盐水。

支气管扩张,化脓性关节炎,脑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