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下颈椎脱位)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关节,颈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颈椎痛 神经根损伤 压痛 头颈部剧痛 头颈部活动受限
一、症状
1、局部表现
颈部呈强迫体位,由于小关节交锁,头颈被迫前屈位,并弹性固定。头颈部剧痛,主要由于脱位状态时,关节周围软组织所受的拉应力和张应力大增,使疼痛加剧。由于疼痛及受伤节段的力学异常,颈部肌肉明显痉挛;头部不能被动活动;颈部压痛广泛。
2、神经脊髓损伤症状
表现为相应节段的症状,如四肢瘫、下肢瘫或不完全性瘫痪,有神经根损伤者,表现该神经根分布区域皮肤过敏,疼痛或感觉减退。
二、诊断
外伤史中应了解有无促使颈椎极度前屈的暴力;如头部朝下的坠落伤;乘车时急刹车;橄榄球运动员头颈部撞击伤。此外应注意了解受伤瞬间头颈部有无旋转。影象检查中X线特征性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一、病因:
本病多见于高处跌落,头颈部撞击地面,或重物直接袭击,致枕颈部受到屈曲性暴力作用。挥鞭样损伤也可造成脱位。在乘坐高速行驶的车辆聚然刹车时,头颈部因惯性作用则猛烈屈曲。当头颈部遭受屈曲暴力时,颈椎活动单位的支点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部。由于颈椎的小关节突关节面平坦,且与水平面呈45°交角,骤然屈曲的外方,引起上位颈椎的下关节突前移并将关节囊撕裂,而后向后上方翘起。随着外力的继续作用和头颅重量的惯性作用,已移位的下关节突继续向前滑动,整个上位椎体也随之前移。作用力消失后,因颈部肌肉收缩作用,可形成三种状态:一是随之复位,日后可有颈椎不稳症或伤后呈半脱位状态;二是颈椎脱位呈弹性固定,上下关节突关节相互依托,形成顶对顶的“栖息”状态;三是上位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了下方椎体的上关节突,形成小关节突背靠背的形态,即所谓的“交锁”状态。
一、预防:
1.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防止颈部外伤。
2.另外还需注意,下颈椎双侧关节突脱位,尽可能早期复位是保护脊髓功能、防止进一步损伤的重要措施。故本病一旦确诊,则应积极进行复位或手术治疗。防止脊髓损伤。
3.尽量缩短脊髓受压时间,减少继发性损害,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一、鉴别:
双侧关节突脱位应与单侧小关节脱位相鉴别,根据损伤及临床表现,以下方面可资鉴别:
1、损伤机制不同
双侧小关节前脱位以屈曲暴力为主,而单侧小关节脱位除屈曲暴力外还存在着扭转暴力。
2、临床表现不同
双侧小关节脱位主要表现为前倾固定、压痛广泛;多数合并脊髓损伤。单侧小关节脱位以旋转固定为主,压痛不广泛。少数合并脊髓损伤,但局部疼痛剧烈。
3、X线表现不同
双侧脱位者损伤节段椎体前移的距离常为椎体前后位的2/5或1/2,上位颈椎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位椎颈上关节突的顶部或前方。而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者损伤节段椎体前移约为前后径的1/3,正位片可见脱位椎节棘突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