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常现丝虫病(常现棘唇线虫病,常现丝虫)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心脏,胸部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关节痛 肝脾肿大 荨麻疹样皮疹
  常现丝虫病(filariasis perstans)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本病通过库蠓叮咬传播。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关节痛 肝脾肿大 荨麻疹样皮疹

一、症状

常现丝虫病可长期寄生而不产生症状,但有些病例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1.症状

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罗阿丝虫卡拉巴肿相似。发热、荨麻疹。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

2.体征

(1)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下肢和阴囊浮肿,由血管神经性水肿引发,水肿可导致血管扩张、关节积液、皮下肿胀。

(2)微丝蚴血症,血液中出现微丝蚴,且数目逐渐增多至稳定在一定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血液内找到微丝蚴可以作为确诊的依据。

一、发病原因

雌虫长、宽为(70~80)mm*120μm,雄虫长、宽为45mm*60μm。微丝蚴长、宽为200μm*4μm,无鞘膜。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罗阿丝虫病相似。虫体进入人体后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虫体移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皮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致游走性肿块或肿胀。虫体可以非周期性地进入周围血液,引发机体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

一、预防

预防原则与其他丝虫病类同。防止库蠓叮咬,消灭传播媒介。被库蠓叮咬应及时采用相关药物治疗,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胸痛时应及时就医。

应与盘尾丝虫病、欧氏丝虫病相鉴别。做虫种鉴别,如厚血片染色检查法。也可通过临床变现鉴别,如盘尾丝虫病的临床特征为眼部损害。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骨关节炎,心包炎,心力衰竭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