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上隐斜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疲劳 恶心 视力障碍 眼痛
  上隐斜(hyperphoria)是眼位有向上偏斜的倾向,平时两眼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来控制,使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上隐斜超过2△可出现症状,在隐斜患者中,上隐斜占15%~30%。
典型症状:头痛 疲劳 恶心 视力障碍 眼痛

一、症状:

临床实践证明,用隐斜计检查上隐斜是最好的方法,即使0.5△也可测出。

1、因看远时直肌作用大,故看远时上隐斜度数大于看近时的上隐斜度数,表示直肌受累。

2、因看近时斜肌作用大,故看近时隐斜度数大于看远时的上隐斜度数,表示斜肌受累。

3、如一眼固视时的上隐斜度数大于另一眼固视时的隐斜度数,则根据第二斜角大于第一斜角的原理,上隐斜度数大的固视眼是受累眼。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则可分析受累眼及受累肌。

1~2△上隐斜,一般可用融合反射控制,但垂直肌肉的融合储备力很少,在2.5△以上者可出现症状,因此上隐斜比内外隐斜更易引起眼肌疲劳。上隐斜患者看远、看近均有视力疲劳,尤以看近为甚。如上隐斜度数较大,患者常将一眼的物像抑制,日久可形成弱视,如上隐斜度数并不大,垂直复像比较接近难以抑制,因此中等度上隐斜比大度数上隐斜更易产生症状。上隐斜引起视力模糊、头痛、眼痛、恶心,较严重者可缺乏立体视功能。患者脸部有轻度上仰姿势,使眼位低于水平以克服部分上隐斜。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

一、病因

儿童时期易发生斜视的主要原因:

1、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2、先天异常: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3、眼球发育特点使儿童易患斜视: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4、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上隐斜病理:

1)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垂直肌肉有轻度麻痹,White认为占98%。

2)一眼或二眼的内直肌或外直肌附着点较高。

3)上下直肌或上下斜肌的解剖异常或附着点异常。

4)其他如眼眶不对称,外伤或眶内肿物所致,但不多见,与屈光不正无明显关系

一、预防:

1、上隐斜预防常识:

隐斜患者如果融合机能失去控制作用,将会发展成为显斜,不能保持双眼单视。所以患者若有视力疲劳症状,如视物时头痛、眼痛、视物模糊、阅读不能持久,甚至复视、眩晕等症状时,应到医院作专科检查,如有屈光不正应及时矫正,以防隐斜视发展成为显斜。

一、鉴别:

1、屈光不正 行交替遮盖法检查,去遮盖时被遮眼无移动。

2.间歇性外斜视 远距离注视外斜明显,但在近距离注视时一般能融像,不表现为眼球偏斜。

一、食疗方:

1、上斜眼病吃含有维生素A、C的水果和蔬菜能有效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胡萝卜、红辣椒、沙果、橙色和黄色的西红柿,还有柑橘类水果,如橘子、柠檬、柚子等。

睑缘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