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新生儿急性肾衰)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胸闷 厌食 疲乏 表情淡漠 面色潮红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新生儿在血容量低下、休克、缺氧、低体温、药物中毒等多种病理状态下,肾短时间内受到损害,表现少尿或无尿、体液紊乱、酸碱失调以及血浆中需经肾排出的代谢产物(尿素、肌酐等)浓度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严重疾病后期合并症,是新生儿危重的临床综合征之一。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单独由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引起,也可伴有肾小管功能低下或肾小管坏死。新生儿先天性肾损害和肾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比年长儿高,新生儿肾功能紊乱可以是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的首发症状。
典型症状:胸闷 厌食 疲乏 表情淡漠 面色潮红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一般表现

(1)非特异性症状:拒食、苍白、呕吐、脉搏细弱。

(2)主要症状:少尿或无尿,补液过多时(出现水肿,体重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惊厥。

(3)体征:水肿、腹水等。

2.临床分期

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和病情经过分3期: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少尿或无尿期:主要表现包括:

①少尿或无尿:新生儿尿量<25ml/d或1ml/(kg?h)者为少尿,尿量<15ml/d或0.5ml/(kg?h)为无尿。新生儿ARF少尿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持续3天以上者病情危重。近年陆续有无少尿性新生儿ARF的报道,其病情及预后好于少尿或无尿者。

②电解质紊乱:新生儿ARF。常并发下列电解质紊乱:

A. 低钠血症,血钠<130mmol/L。主要为血稀释或钠再吸收低下所致。

B. 高钾血症,血钾>7mmol/L。由于少尿时钾排出减少,酸中毒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可伴有心电图异常:T波高耸、QRS增宽、S-T段下移和心律失常。

C.高磷、低钙血症等。

③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氢离子交换及酸性代谢产物排泄障碍等引起。

④氮质血症:ARF时,体内蛋白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障碍及蛋白分解旺盛,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出现氮质血症。

(2)多尿期:随着肾小球和一部分肾小管功能恢复,尿量增多,一般情况逐渐改善。如尿量迅速增多,患者可出现脱水、低钠或低钾血症等。此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和监护血液生化学改变。

(3)恢复期: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尿毒症表现和血生化改变逐渐消失。肾小球功能恢复较快,但肾小管功能改变可持续较长时间。

二.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表现 少尿或无尿,出生后48h无排尿或出生后少尿<1ml/(kg?h)或无尿<0.5ml/(kg?h)。惊厥、拒奶、呕吐等。

2.血生化改变 常伴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血浆尿素氮升高、血肌酐升高、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清钾增高、血清钠降低(大多为稀释性)。

3. Scr、BUN持续升高 Scr≥88~142&micro;mol/L,BUN≥7.5~11mmol/L,或Scr每天增加≥44&micro;mol/L,BUN增加≥3.57mmol/L。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按肾损伤性质及部位不同,可将病因分成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

新生儿期凡能使心搏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的临床因素,均可能引起肾血流灌注低下,导致肾前性ARF。新生儿肾血流灌注不足,最常发生在生后48h以内的多种病理状态,如窒息缺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败血症、低血压、大量出血、严重脱水、低体温等。正压通气压力过高可影响血液回流使心搏出量减少。应用大剂量血管扩张药致血压降低,或大剂量血管收缩药(如去甲基肾上腺素)可致肾血管痉挛,发生肾血流灌注不足而出现肾前性ARF。


(1)低血容量:如大出血胃肠道失液(如腹泻呕吐胃肠减压),肾脏失液(如渗透性利尿、利尿剂、肾上腺功能不全)皮肤丢失(如烧伤大量出汗),第三间隙失液(如胰腺炎、腹膜炎大面积损伤伴挤压伤)。

(2)心输出量降低: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巨大的肺梗死

(3)全身性血管扩张:过敏反应,使用降压药,败血症和扩血管药物过量。

(4)全身性或肾血管收缩:麻醉,大手术α肾上腺素能激动药或高剂量多巴胺肝肾综合征。

(5)肾脏自身调节紊乱: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的应用。

2.肾性

由肾实质损害引起,又称为真性肾功衰竭。主要病因如下:

(1)肾缺血:大量失血,肾动脉(或肾小动脉)血栓形成、栓塞及狭窄,肾皮质或髓质坏死,肾梗死,肾静脉栓塞(严重脱水、DIC、循环不良、糖尿病母亲婴儿)等肾血管病变,均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供血不足。

(2)肾缺氧:窒息缺氧严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可致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主要见于围生期缺氧。此外,新生儿冻伤及严重感染等,也是新生儿肾实质损伤的重要病因,主要见于伴有低体温、硬肿面积>50%、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患儿。

(3)肾中毒:包括致肾毒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黏菌素、两性霉素等;易致肾损害药物如吲哚美辛、妥拉唑林等;各种致肾毒害产物如血红蛋白尿、肌球蛋白尿、过氧化物尿症、尿酸性肾病等。

(4)其他肾疾病: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如双肾不发育、双侧肾囊性病变、新生儿型多囊肾、先天梅毒病、弓形体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及肾盂肾炎等。

3.肾后性

主要为尿路梗阻引起的ARF,见于各种先天泌尿道畸形,如后尿道瓣膜、尿道憩室、包皮闭锁、尿道狭窄、输尿管疝、神经源性膀胱等。也可见于肾外肿瘤压迫尿道或医源性手术插管损伤致尿道狭窄。

(1)尿道梗阻:尿道狭窄,先天性瓣膜,包茎,骑跨伤损伤尿道。

(2)膀胱颈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癌瘤血块

(3)输尿管梗阻:输尿管先天狭窄,结石,血块或坏死肾组织(乳头)脱落,肿瘤压迫腹膜后纤维化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ARF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改变。

1.肾小管内滤液回漏及再吸收障碍 肾灌注不足,肾缺血缺氧或肾毒性物质使肾小管壁受损,小管细胞坏死、脱落,基膜断裂。肾小球滤液经过受损的肾小管细胞和基膜,渗入间质,回漏至血液中,且受损肾小管伴有再吸收障碍,这些均促进少尿或无尿,加重肾功能损伤。

2.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各种病因引起的肾灌注不足,血管源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血管紧张素Ⅱ及血栓烷等释放或活性增强,肾血管收缩,阻力增高,均可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而发生少尿。

3.肾组织细胞代谢紊乱 缺氧时,肾组织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ATP、ADP减少,细胞功能紊乱,自由基生成,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细胞膜损伤,细胞内钾下降,钠、钙内流等。肾髓质粗升支较近端曲管更易受缺氧损害。

4.免疫反应 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引起)时,免疫反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一系列反应可致DIC,使肾毛细血管阻塞,血管阻力增高,GFR降低及肾小管坏死等。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预防

一、预防

ATN(急性肾小管坏死)仍有较高死亡率,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要在肾前性ARF到ATN间的过渡阶段给予有效干预,以防止发生肾的结构损害。首先要注意维持体液容量平衡,给予扩容治疗以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同时还要处理心功能不全,以维持肾的灌注血量。临床上有证据表明,给予水化治疗可以预防造影剂、两性霉素B、顺铂等药物引起的ATN;在肿瘤病人化疗之前,应给予一定的水负荷、别嘌呤醇和碳酸氢钠,以防止肾衰。临床上容量负荷状态有时难以判断,故对于危重病人要提高警惕,建立有效的补液通路,必要时需进行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感染性休克也是诱发ATN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要积极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血压稳定。对于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慎用造影剂和其他肾毒性药物。另外,小剂量多巴胺、甘露醇、襻利尿药、心房利钠肽、钙拮抗药、腺苷拮抗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和生长因子等药物,在实验研究和尚不完善的临床观察中提示可能有利于ATN的预防,但多有矛盾结论,故目前认为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容量平衡(必要时扩容)和稳定血压仍是预防ATN最重要的措施。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鉴别诊断

一、鉴别

本症可由于肾本身或肾外因素引起,诊断时应予以鉴别。肾前性、肾性ARF的实验室鉴别参数。

在评价新生儿ARF时,及早鉴别新生儿肾前性、肾后性ARF,尽可能阻止它们进展为肾性ARF极其重要。

1. 肾前性ARF

(1)肾前性及肾性ARF的鉴别:与新生儿肾性ARF比较,新生儿肾前性ARF尿钠排出、排钠分数均较低,尿/血浆渗透压比、肌酐比均较高(表2)。

(2)补液试验:补充一定量的液体,是临床上鉴别肾前性和肾性ARF的有效方法,但当新生儿怀疑有泌尿系统梗阻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禁用。方法为在30min到2h内给予20ml/kg等渗液体(通常是生理盐水),如果2h后尿量仍低于1ml/(kg?h),且无循环容量不足的情况,则可能为肾性ARF。对广泛应用于儿童及成年人肾前性ARF诊断的甘露醇试验,因其有突然增加血清渗透压进而致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可能,而不应用于新生儿。

(3)利尿试验:如补液后无反应可使用20%甘露醇0.2~0.3mg/kg,在20~30min推注如尿量>40ml/h表明为肾前性需继续补液改善循环;如尿量增加不明显(<40ml/h)在无循环充血情况下,可再试1次。或给速尿1.5~3mg/kg,若仍无改善表明为肾实质性肾衰甘露醇的作用:

①降低肾血管阻力。

②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③增加尿溶质排出:可使急性少尿性肾衰转变为非少尿性肾衰,早期应用更好。

但应注意甘露醇在肾衰时不能从肾脏排出,可致循环充血对已有循环充血者,应慎用甘露醇。而对有明显血容量不足时,应慎用呋塞米

(4)尿诊断指标的应用:

①钠排泄分数(Fena):是尿诊断指标中最敏感的阳性率高达98%在肾前性肾衰时Fena<1%而肾性肾衰时>2%~3%。

钠排泄分数(Fena)=尿钠/血钠?血肌酐/尿肌酐?100%

②自由水清除率(CH2O):是测量肾脏稀释功能指标肾衰早期即下降。

自由水清除率=尿量ml/h?(1-尿渗透压/血渗透压)

③肾衰指数(RFI):肾前性肾衰时,RFI<1,而肾性肾衰时>1可达4~10

肾衰指数=尿钠?(血肌酐/尿肌酐)

④尿钠排出量:肾实质性肾衰时尿钠排出>40mmol/L而肾前性肾衰时<20mmol/L尿诊断指标在鉴别肾前性少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中有重要价值方法简单、灵敏,诊断正确率以Fena最佳其主要原因为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保持完好的浓缩和重吸收钠的能力因此少尿合并低尿钠(<20mmol/L=及高渗尿>500mOsm/L而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浓缩和重吸收能力均下降,故呈少尿高尿钠(>40mmol/L)和低渗尿(<350mOsm/L)。但在应用尿诊断指标时,应注意:

A.利尿剂:是否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或其他襻利尿剂),因用利尿剂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影响诊断正确率。

B.对有蛋白尿、糖尿或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量上升值得引起注意最好在应用此类药物前留尿

2. 肾后性ARF

 出生后即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的新生儿,其母孕史、母亲产前体检情况、胎儿超声波检查和新生儿体格检查,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一旦怀疑有梗阻可能,应立即行肾输尿管膀胱超声波检查。

应注意的是,这些有助于鉴别肾前性和肾性ARF的指数应用于新生儿时有其局限性。在新生儿,尿/血浆肌酐比在评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上,较尿/血浆渗透压比更有意义,这可能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肾脏浓缩调节能力有限及蛋白质摄入低有关。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饮食保健

    饮食控制(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对肾衰竭的患者而言,因肾功能受到破坏,食物在吃进体内后,所产生的毒素及废物,无法正常的排出体外,因此在饮食上就必需特别注意,避免造成身体负担:

a、限制蛋白质:未洗肾的患者,因肾脏无法将蛋白质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排出,使肾衰竭的状况更加严重,因此,会建议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但是若有洗肾时,则须注意,在洗肾时会造成体内蛋白质的流失,所以必须配合营养师的建议,以维持身体所需。

b、限制钠的摄取:因盐分含有较高的钠含量,在肾衰竭患者体内若有过多的钠,会引起体内水分的滞留,进而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及加重肾衰竭的情况。但切勿使用低钠盐,因低钠盐含高量钾离子。

c、限制钾的摄取:体内钾的堆积会造成肌肉无力,严重者更会引起心率不整进而造成心脏衰竭的产生。

d、限制磷的摄取:因体内过高的磷会造成钙质的流失,因此医生会利用药物来协助控制血液中的磷含量,防止骨质疏松的产生。

e、水分的摄取:若摄取过多的水分,肾脏无法将其排除时,就会发生水肿或引起心肺衰竭,因此水份的控制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医生会视个案小便的量,或是透析时排除的水量,来决定水分摄取量的多寡,一般会依照前一天的尿量加上500-750c.c。

饮食保健

1.少尿期

(1)严格限制液体进入量,以防水中毒,按医嘱准确输入液体。

(2)饮食护理:既要限制入量又要适当补充营养,原则上应是低钾、低钠、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适量的蛋白质。

2.多尿期

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蛋白质可逐日加量,以保证组织的需要,给予含钾多的食物。

3.恢复期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鼓励逐渐恢复活动,防止出现肌肉无力现象。

另外,不宜喝鸡汤,不宜吃豌豆。

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血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