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内脏血吸虫炎(内脏裂体吸虫病,内脏血吸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疱疹 丘疹 便血 肝脾肿大 湿疣
  内脏血吸虫炎(Viscera Schistosomiasis)的表现可能开始于在尾蚴污染的水源中游泳后足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的轻微红斑或丘疹,这种类型血吸虫可渗入血液系统,定居在膀胱或小肠的静脉系统引起寄生虫病。在一个孵育周期后,可能出现突然发烧、发冷、肝脾肿大、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贫血。多见于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感染率最高。
典型症状:疱疹 丘疹 便血 肝脾肿大 湿疣

一、症状

在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发热:一般在38℃~40℃之间,间歇热型多见,热程2周至1个月。同时伴有畏寒和盗汗。轻症患者的发热较低,一般不超过38℃,仅持续数日后自动退热。

1、消化系统表现:

结肠腹膜感染: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粘液。此时若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并可发现黄色小颗粒(为虫卵结节)及少数溃汤。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肿物。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内大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部饱胀,有柔韧感和压痛,可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

肝脾肿大:周围组织充血、水肿,造成肝脏急剧肿大,其质软,且有压叩痛。左右二叶均见肿大,以右叶更为明显。脾脏受虫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肿大,可明显触及。可有腹水、门脉高压,肝纤维化以及因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

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

呼吸系统表现 :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但X线摄片可见肺纹增加,片状阴影,粟粒样改变等。

 2、神经系统表现:

急性型多在感染后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发热、意识障碍、瘫痪、抽搐及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症、锥体束征等。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与白细胞轻度增高。

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也有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为主要表现。当虫卵引起脑部动脉栓塞等病变时尚可出现突然的偏瘫和失语。

二、诊断

除流行病学史现在临床症状外,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尿、粪便或直肠活检标本查到血吸虫卵具有特征性,血清学检查可用于普查。对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和便血,肝脾肿大,尤其肝右叶肿大,或者壮年有癫痫发作者,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均应考虑慢性血吸虫病。对于巨脾、腹内痞块、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侏儒患者,应考虑晚期血吸虫病。

一、 发病原因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六个阶段。虫卵随粪便入水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虫为钉螺),在螺内经胞蚴发育为尾蚴释放入水,当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可从皮肤或黏膜侵入宿主体内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流经肺、心等脏器进入门脉系统发育为成虫,开始合抱而交配产卵。

本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我国则见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吸虫患者的粪便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随地大便,河边粪坑及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二、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童虫和虫卵对宿主产生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童虫移行时所致损害与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血吸虫感染可导致整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加剧伴发疾病的发展或并发感染。在虫卵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可影响宿主的肝肠组织,造成肝硬化与肠壁纤维化。血吸虫卵经体循环(多经颈动脉)、脊椎静脉系统或颅内静脉窦进入颅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及各种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1)结肠病变: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右侧结肠与阑尾也常被累及。急性期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有堆积的虫卵结节,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并可引起息肉样增生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网膜缠结成团等病变。

(2)肝脏病变:

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结节);晚期肝脏内静脉分支周围与门静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纤维性病变,产生干线型肝硬化。肝脏表面有粟粒样多少不等的虫卵结节与结缔组织的沟纹。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周围硬化,产生门静脉阻塞,阻塞部位常在肝血窦之前,同时也存在肝窦的改变,引起门脉高压症。门静脉阻塞与高压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首先脾脏因阻性充血肿大。长期淤血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并发脾功能亢进。其次,门静脉阻塞可使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开放,腹壁静脉扩张,尤其以食管下端与胃底静脉曲张更为明显,破裂后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3)肺部病变:

引起肺组织充血、出血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过敏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渗液、肺内炎症、假结核等。

(4)脑部病变:

特异性病变为虫卵沉积处,如软脑膜、脑皮质、浅层脑白质的虫卵肉芽肿、疤痕结节及假结核结节,病灶内有浆细胞浸润,病灶为毛细血管网包绕。门静脉系统内的血吸虫成虫及虫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及虫体、虫卵等异种蛋白均可引起脑组织的中毒反应和变态反应。

内脏血吸虫炎预防

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在普查与普治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普遍进行治疗,即可及时治疗病人保护劳动力,又可迅速控制传染源,兼收防治结合之效。 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经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血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有良好疗效。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防治,病人显著减少,有的地区消灭了血吸虫病。

2.切断传播途径

 查螺、灭螺 灭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灭螺剂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鱼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天,冬季7~10天,可杀死血吸虫卵。严格实行粪管制度,在农村采用沼气粪池,应大力推广。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3.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关键在于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可穿桐油布鞋,长统胶鞋、塑料防护裤等,也可将1%氯硝硫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以稀盐酸中和。用2%氯硝硫胺的酯肪酸制成的防蚴笔(2%氯硝硫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蚴作用,涂擦暴露皮肤,防护效果持续10小时以上

(2)预防性服药:

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5天1次,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据1996~1998年曾在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推广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服药近20万人群,其保护率达88.2%~100%;蒿甲醚也曾在上述地区应用2000多人(1994~1996),其保护率也达60%~100%。

不同时期的血吸虫病的鉴别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可忽视。

慢性血吸虫病 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鉴别。

不同类型的血吸虫病的鉴别:

肺血吸虫病,主要应与粟粒性肺结核、矽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非特异性小叶性肺炎等相鉴别。

脑血吸虫病,主要应与其他脑寄生虫病如脑棘球蚴病、脑猪囊尾蚴病、脑阿米巴病、脑弓形虫病等。主要依赖于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免疫诊断及典型影像学检查加以区别。

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

其他鉴别:

在流行区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国内较为常见。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内脏血吸虫炎饮食

患者因持续高热消耗大量能量,全身功能减退,应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助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对有些食欲不振的患者应给予新鲜可口,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凡生冷、油炸、酸辣、烟酒、油腻之品,皆不宜食用。有腹水者还应忌盐。

(1)苡仁赤豆粥:

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2)参芪糯米粉:

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急性阑尾炎,肝性脑病,结肠癌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