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 发病部位:甲状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小儿可见
- 典型症状: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并伴触痛 甲状腺肿大 恶寒 喉咙痛 吞咽痛
一、症状
起病较急,全身症状可有发热,一般在38~40℃,恶寒、喉痛、颈前甲状腺可有肿块、红、肿、热,可为一叶或两叶,多侵犯左叶,有报道34例病人中19例为左叶受侵。当头后仰或转动,吞咽时均可疼痛加剧,可放射耳后、枕部,有时可影响呼吸,若为脓肿触之有波动感。当甲状腺处于坏死阶段,大量甲状腺素释放入血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同时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及触痛。
二、诊断
首先应对此病提高警惕,当咽部痛,颈前肿物,或放射性疼,并有炎症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性,化验可见:
①白细胞增高,中性分叶增高,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②血沉增快。
③超声波可协助诊断。
④局部穿刺可为脓性,与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瘤的出血相区别,甲状腺功能正常。
血清T4,T3水平接近正常或稍增高,T3U正常,24h吸碘率正常。
对急性起病,疼痛的颈部包块,尤其发生于左侧或有反复发作的患儿,应疑为AST,可做甲状腺超声或放射性核素显像,若提示甲状腺实质损害,尤见左叶受累,AST诊断基本成立,经皮下穿刺活检作涂片,细胞学病理及细菌培养检查是AST确诊手段,因此,有学者认为甲状腺超声波图配合细针穿刺是早期诊断 AST有价值的方法,此外,所有患儿应做食管吞钡检查。
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诊断似乎无意义,因绝大部分AST患儿起病前后甲状腺功能是正常的。
一、病因
大部分由颈部直接感染波及甲状腺,或由败血症血行侵犯到腺体所致,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偶尔可见大肠埃希杆菌或产气杆菌。
二、发病机制
为急性炎症的特征性改变,病变早期有典型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后有纤维组织增生,或者组织发生坏死形成甲状腺脓肿。
多为颈部感染直接波及,或败血症细菌侵入腺体所致,如口腔或颈部的化脓性感染而引起,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因此,应及时彻底治疗口腔或颈部的感染,可预防本症的发生。
与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瘤的出血相区别,AST急性期需与其他疼痛性甲状腺疾病(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肿瘤出血)等鉴别;急性期后尚需与无痛性甲状腺疾病及颈部肿块(CLT、颈淋巴结炎、肋裂囊肿、甲状舌骨囊肿等)相鉴别。
1、小儿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高热量食物,含淀粉的食物,含碘的食物。
2、小儿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鱼腥发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寒凉、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