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儿白血病前期)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可见于婴儿到青春期的任何年龄段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减少 肝脾肿大 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增多
一、症状
可见于婴儿到青春期的任何年龄段。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14岁。男孩发病稍多于女孩。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和肝脾肿大。MDS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随病情的演进而逐渐增重。
1.贫血
绝大多数都有程度较轻的贫血。一小部分病人仅有出血、发热而无贫血表现。
2.出血
发生率为23%~95%,多为较轻的皮肤、黏膜出血。病情进展至晚期可有严重出血,甚至发生脑出血而死亡。
3.发热和感染
多为50%~60%,多随病情的进展而增高。
肝、脾、淋巴结肿大:10%~76%可见,轻-中度肝、脾肿大,肝大较脾大多见,有淋巴结肿大者较少,占0~27%,肿大程度不显著。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除其他有病态造血表现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任一系或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白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有三系或两系或任一系血细胞呈病态造血可诊断。
1.难治性贫血(RA)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5%,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1%。
2.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S)
骨髓和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百分值与RA相同,但骨髓中环状铁粒幼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15%。
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5%~20%,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5%。
4.转变中的RAEB(RAEB-t)
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5%,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30%或幼稚粒细胞出现Auer小体。
5.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似RAEB,并有少数原始单核细胞≤5%。骨髓中粒系增多,单核细胞增多可占20%左右,红细胞系减少,Ph'染色体阴性。外周血中白细胞可增多,单核细胞增多,占20%-40%或绝对值>1?109/L。在儿科现称之为幼年型粒-单白血病(JMML)。多见于5岁以下的男孩。
RAEB,RAEB-t,CMML所占比例高于成人MDS,RAS很少。
1994年国际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制订的 JMML最低诊断标准则为:
(1)白细胞计数>13?109/L。
(2)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
(3)外周血有不成熟粒细胞(原始、早幼、中幼)。
(4)骨髓穿刺液涂片原始细胞<0.30。
(5)除外t(9;22)(q34;21)或bcr/abl重排。
2003年Hasle等参照成人MDS 的WHO诊断分型标准提出了一个儿童MDS的WHO分型标准,并提出了儿童MDS的最低诊断标准,认为至少符合以下四项中的任何两项方可诊断为MDS:
①持续性不能解释的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贫血);
②至少二系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特征;
③造血细胞存在获得性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④原始细胞增高(≥5%)。
一、发病原因
病因未明,但多种因素如病人的敏感性、年龄、性别、发病前接触致白血病物质和感染等均可能导致MDS。
原发性:儿童MDS与成人MDS相比,临床表现区别不大,但染色体改变主要为单体7,其次为占有较小比例的三体8和3号染色体的改变。
继发性MDS可由恶性血液病,免疫抑制治疗,职业或其他原因暴露于含有致癌物的环境中诱发。实际继发性MDS和继发性白血病是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因化疗或(和)放疗而引起MDS/AL的疾病有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睾丸癌、消化道癌、脑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约1/3儿童MDS继发于有发生MDS/AML倾向的基因异常性疾病,此类儿童MDS发病早,多小于2岁。
二、发病机制
MDS存在原癌基因突变、骨髓体外培养异常以及细胞遗传学变异均提示本病属克隆性疾患。通过对RAS女性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工酶检查,发现其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及B、T淋巴细胞只有A型同工酶,从而证实本病的克隆性。
MDS最终多演变为粒细胞白血病,少数演变为淋巴细胞白血病,至于MDS如何演变为白血病,学者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概括的说认为MDS演变为白血病可能有多种形式,可以从原来病态造血的克隆逐渐不能分化、成熟,使原始细胞逐渐增多,最终血细胞中以原始细胞为主要成分,随后成为白血病,此时血细胞仍保留原来的异常核型,无新的异常核型,也可以由原来病态造血的克隆再次发生突变,而演变为白血病,此种演变有新的异常核型。
儿童MDS有40%~45%的RAEB和RAEK-T转化为白血病,但RA和RAS转化为白血病仅见于5%~15%。德国D?sseldorf医院内科1975~1988年骨髓检查诊断为MDS占0.29%,丹麦Odense调查了儿童MDS的发病率,年龄0~14岁,年发病率为0.27/105。MDS占同期恶性血液病的8.7%。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
应避免接种各种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等引起白血病的有害因素,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内环境污染,慎用细胞毒药物,保泰松、氯丙嗪氯霉素等。做好优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范可尼贫血等。
如出现面色苍白、出血、疲倦无力、发热、骨头疼痛,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应遵医嘱进行血液检查,必要时听从医生劝告做骨髓检查及骨髓活检,以求能及时诊断、治疗。
mds与情绪紧密亲密相关,情绪乐观、精神痛快对防病极有意义。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全,在小儿时期比较多见,主要症状是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临床上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的一组综合病征。 MDS的RA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贫血,可迁延数年不进展,无明显的肝、脾肿大,血象可为全血细胞减少,个别病例也有骨髓增生减低者。这些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慢性再障十分相似,核型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巨幼细胞贫血
系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影响到骨髓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而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其结果形成了形态、质和量以及功能均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MDS骨髓红系统有时有巨幼样变,故易与巨幼红细胞贫血相混淆,但MDS时血中叶酸、维生素B12多增加,而巨幼细胞贫血血中叶酸或维生素B12多减少。MDS用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多无效,而巨幼红细胞贫血疗效显著。
3、溶血性贫血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10~120天。正常情况下,每天约有1%的衰老红细胞在脾脏中被吞噬和破坏,由新生的红细胞补充代替之,从而维持红细胞数量的恒定,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MDS的RA骨髓红系统增多,有时病态造血现象十分显著,血中网织红细胞稍增加,此与溶血性贫血十分相似。MDS可有染色体核型的异常,而溶血性贫血多无之。此外,溶血性贫血可有相应病因的发现,如Coombs试验阳性、Ham试验阳性等,而在MDS多为阴性。MDS在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先上升,然后血红蛋白上升,而溶血性贫血在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先下降,然后血红蛋白上升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由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引起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溢血、鼻衄、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小孩和年轻人多见,男女比例为1∶2。MDS骨髓的巨核细胞多增加(小巨核),ITP巨核细胞也增加,故有时两者相混,但依靠临床治疗时是否对泼尼松有效,骨髓象有否显著病态造血,染色体有否异常可将两病区别开来。
5、骨髓增生性疾病及非造血组织恶性肿瘤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均有病态造血现象,在诊断MDS时均须除外。有的患者有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当肿瘤未显露之前,先发生贫血,骨髓中也可表现某些病态造血现象,但不及MDS的病态造血显著。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饮食
1、注意营养,对肉类、蛋类、新鲜蔬菜的摄取要全面,不要偏食。
2、冬虫夏草炖鸭冬虫夏草5g,鸭75g,生姜3片,黄酒5g,水200ml,适加盐油调味,文火炖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