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链球菌坏死(坏死性丹毒,急性链球性皮肤坏死,医院坏死)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四肢有创伤者
  • 典型症状:发烧 感觉障碍 乏力 怕冷 皮下组织水肿
  链球菌坏死是由beta;-溶血性链球菌(beta;-hemolytic 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的、以皮肤片状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故又称急性链球菌性皮肤坏死。beta;-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其在培养基中能产生溶血素,使菌落周围出现宽而透明的溶血环。侵袭人体可迅速破坏局部组织,向四周扩散。进入血液则可导致溶血反应。  本病初起以局部皮肤的红、肿、痛为主要表现,极似丹毒,又有坏死性丹毒、医院坏死之称。可发生于四肢创伤之后,亦可无明显的外伤史。青霉素问世后,本病已罕见。
典型症状:发烧 感觉障碍 乏力 怕冷 皮下组织水肿

一、症状

1.畏寒、发热 感染初起病人即感畏寒、发热,脉细速和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状。

2.红肿、疼痛或感觉障碍 感染局部的皮肤红肿,化脓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疼痛。若皮肤内的感觉神经被破坏,亦可表现为皮肤感觉障碍。

3.血性分泌物 2~4天后皮肤暗红,形成水疱,内含血性浆液和细菌,无恶臭脓液。

4.溃疡形成 病灶部逐渐坏死、干结,外貌酷似烧伤的焦痂。感染不累及肌肉和骨骼等深部组织。坏死的皮肤在2~3周后脱落,形成溃疡。

5.皮下组织肿胀 因细菌扩散因子的作用,感染在坏死的皮下迅速蔓延,致筋膜间压力迅速增高,皮下组织肿胀、疼痛加剧。

二、诊断

1.临床典型症状 局部红肿、疼痛和稀薄的血性分泌物;表皮坏死干结,皮下组织肿胀;全身中毒症状重。

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链球菌;细菌培养符合溶血性细菌的特征。

一、发病原因

链球菌坏死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组织所致的局部感染,好发于四肢有创伤者,亦有人无明显的外伤史。Meleney认为,本病是Schwaltzman过敏反应。

二、发病机制

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皮肤,释放透明质酸酶,使皮肤细胞间质溶解,细菌在皮肤组织内迅速繁殖、扩散。皮肤小血管因感染而破坏、红细胞渗出和小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皮肤细胞的损伤,致皮肤组织发生水疱、浆液渗出和大片坏死,浆液中含有β-溶血性链球菌;皮肤附属器及分布的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受累损伤。数天后,坏死组织干结、变黑,形成酷似烧伤的焦痂。2~3周后坏死的皮肤细胞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表皮全层缺损,可伴部分真皮甚至皮下脂肪缺损,溃疡边缘潜行。

应避免黏膜、皮肤软组织及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局部创伤和术后应注意伤口的处理;宜及早发现感染灶,并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在月经期女性要避免使用高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要使用低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做到4-6小时更换一次,并尽可能使用卫生巾。在更换卫生棉条前后要洗手,卫生巾和卫生棉条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阴凉潮湿的卫生间内。不要一次放两个卫生棉条,睡觉前要更换新的棉塞。身体内的填塞物和引流条要及时更换。避免皮肤损伤,同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1.蜂窝织炎 有明确的外伤史,或其他部位的皮肤感染史;感染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较少形成水疱和坏死性焦痂,脓液有恶臭。

2.丹毒 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淋巴管网所致的感染,局部皮肤有玫瑰色斑,伴近侧的淋巴结肿大,感染局部与正常组织界线较清楚,较少化脓。

3.梭菌性肌坏死 有深部组织损伤的病史,致病菌为厌氧产气荚膜杆菌,故肿胀的皮下组织含有大量气体,脓液有恶臭。

1.链球菌感染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2、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压抑。

3、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活动,如爬山、散步,跳舞等。

4、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体质,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败血症肾损害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