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硬化性皮肤异色症(遗传性硬化性皮肤异色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肩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人群
- 典型症状:杵状指(趾) 腹壁广泛性钙质沉着 皮肤硬化 表皮角化 手掌及足趾皮肤过度角化
一、症状
好发于腋窝、肘窝等皱褶部位。皮损表现为全身性皮肤异色症,伴好发部位皮肤过度角化及硬化带,其他可见掌跖角化,杵状指及皮肤局限性钙质沉着等。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遗传性硬化性皮肤异色症(heraditary sclerosing poikeroderma)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疾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目前已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病属于先天性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其次本病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补充充足的叶酸以及其他维生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
应与异色性皮肤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先天性角化不良相鉴别,参见各病有关章节。
遗传性硬化性皮肤异色症属于先天性染色体异常性疾病,诊断靠组织病理,目前无满意疗法,只能够进行对症治疗。平时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熬夜,避免劳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