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老年人低血糖症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进食困难、有胰岛素瘤、糖尿病的老年人多见
  • 典型症状:头痛 颤抖 糖尿 心动过速 皮肤苍白
  老年低血糖症(senile hypoglycaemia)指各种原因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使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及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一般认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时出现症状。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低血糖分为空腹低血糖和餐后低血糖(即反应性低血糖),前者多为病理性,后者多为功能性。
典型症状:头痛 颤抖 糖尿 心动过速 皮肤苍白

     一、症状: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血糖下降的速度、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低血糖首先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然后损害脑功能。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且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反应性低下或缺如,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损害。

1.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 表现为饥饿、心慌、软弱、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这些反应具有“报警”作用。

2.脑功能障碍 脑功能受损发生的部位先后顺序为皮质、皮质下中枢(基底节、下丘脑)、脑干(中脑、延髓)。首先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头痛、易激动、思维迟钝、精神错乱,然后可出现痛觉过敏、阵挛和舞蹈样动作,瞳孔散大、癫痫样大发作,最后进入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低下,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如低血糖被及时纠正,则可依次序逆返恢复。

二、诊断:

1.确定低血糖 根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

(1)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或在短时间内较发作前有明显降低。

(3)供糖后症状很快缓解。其中第2条必不可少。

2.低血糖病因诊断

(1)胰岛B细胞瘤:①症状:空腹低血糖反复发作,轻度肥胖。②血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如疑有胰岛细胞瘤而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时可作饥饿试验,即禁食12~18h后约2/3患者血糖低于3.3mmol/L(60mg/dl),禁食24~36h后几乎100%出现低血糖反应,且胰岛素不降低。如禁食72h后血糖大于3.3mmol/L且无低血糖反应则可排除胰岛素瘤。③胰岛素释放指数=空腹血胰岛素浓度(μU/ml)/空腹血糖浓度(mg/dl),正常值小于0.3,胰岛素瘤患者大于0.4,常大于1.0。④胰岛素释放指数修正指数=胰岛素浓度(μU/ml)×100/[血糖浓度(mg/dl)-30],正常值小于50μU/mg,大于85μU/mg则提示本病。⑤影像学检查:胰腺B超、CT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⑥剖腹探查:胰岛素瘤多位于胰腺内,异位者极少。84%为良性腺瘤,直径0.5~5cm,83%为单发,13%为多发。瘤体多为灰色或紫红色,血供丰富,质软,瘤体切除后血糖于30min内明显上升。其他病理类型少见,如B细胞增生和B细胞癌,后者可发生肝门淋巴结和肝内转移。

(2)胰岛外肿瘤 主要见于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肾上腺癌、支气管肺癌、消化道类癌等。其次是起源于间质组织的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经有关影像学及专科检查可确诊。

(3)其他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见有关章节。此外胃大部切除史、饮酒史、注射胰岛素及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史有助于相应低血糖的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低血糖反应可通过延长时间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

一、发病原因

1.引起老年人空腹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①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②胰岛外肿瘤;③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④严重肝病;⑤乙醇性;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2.引起老年人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①胃大部切除后(滋养性低血糖);②乙醇性;③2型糖尿病早期;④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二、发病机制

大脑及神经细胞内无糖原贮存,且不能利用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所以其能量供应完全依赖血循环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波动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清晨空腹血糖3.3~5.0mmol/L(60~90mg/dl),混合饮食餐后血糖6.7~7.2mmol/L(120~130mg/dl),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不超过8.9mmol/L(160mg/dl)。空腹血糖主要来自肝糖输出(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餐后血糖主要来自肠道吸收。胰岛素分泌增加或葡萄糖吸收减少,血糖低于正常下限时,低血糖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增加,以代偿性提高血糖水平。如低血糖持续存在,涉及脑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而持续时间长者,可发展成不可逆性损害,昏迷,直至死亡。

低血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空腹状态下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增多、高胰岛素血症 如胰岛B细胞瘤自主分泌胰岛素且不被低血糖所抑制;磺脲类药物服量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及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应用。

2.餐后胰岛B细胞反应性分泌胰岛素过量 如胃大部切除后进食富含单糖的流质饮食时,葡萄糖吸收太快,致餐后早期(2~3h)发生低血糖反应;2型糖尿病早期,特别是伴有肥胖者,B细胞反应延迟,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血糖高峰,发生餐后晚期(4~5h)低血糖反应。

3.胰岛素样活性物质增多 如胰岛外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4.胰岛素拮抗物质减少致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如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肝糖输出减少 如肝炎、肝硬化、肝淤血和肝癌等致肝细胞广泛破坏,肝糖原贮存减少,糖异生减少;空腹饮酒(特别是肝病患者)时乙醇氧化成醋酸后,NADH/NAD+比值增加,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糖异生减少,致低血糖。

寻找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同时消除致病因素能减轻和防止低血糖的发作。

对老年人用降糖药剂量需谨慎 对长效磺酰脲类,尤其是格列本脲在应用时更应慎重。低血糖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一旦发生,症状很严重,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至少密切观察72小时,并不断监测血糖浓度。及时调整治疗。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当低血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行为异常时,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果能及时查血糖,发现血糖低则有助于低血糖的诊断。

2.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 低血糖昏迷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如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脑血管意外、肝性脑病等混淆。检查血糖水平很重要。

3.神经性无力症 此症有焦虑、不安、乏力、神经质等表现,但症状的出现与血糖水平高低无关。

4.非低血糖综合征 病人可有疲惫、淡漠、迟钝、痉挛、心悸等类似低血糖的表现,但查血糖不低。服糖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1、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2、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也町加一杯果汁,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

脑梗死,脑萎缩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