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膜壳绦虫病(缩小膜壳绦虫病)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全身,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腹胀 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失眠
一、症状
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可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和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神经症状,如失眠、头痛、磨牙。以上症状均轻微。
严重者可出现眩晕、贫血、精神痴呆或恶病质。绦虫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等。绦虫在肠道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引发营养性贫血。
确诊可依据粪便中检查出的虫卵或妊娠节片。
一、发病原因
长膜壳绦虫与短膜壳绦虫同属膜壳科。成虫与短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较长大。成虫长20~60cm,宽3.5-4.0mm,有800~1000体节,头节圆形,有吸盘4个,无头钩。孕节的子宫呈囊状,占据整个节片,内含许多虫卵。虫卵椭圆形,大小60~80μm,壳较厚,内胚膜两端稍隆起,但无丝状体,胚膜与卵壳之间充满透明的胶状物,内含六钩蚴,六钩蚴有穿刺腺一对。终期宿主为鼠类,人体亦会偶然感染。中间宿主是甲虫、蚤类、蟑螂、蛆、赤拟谷盗等昆虫。成虫寄生宿主小肠,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中间宿主中发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即可感染,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成成虫。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与短膜壳绦虫相似。虫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
一、预防
消灭鼠类,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消除传染源。绦虫病患者的排泄物应妥善处理,以免传播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后洗手的好习惯,食具用钱清洗干净,用后消毒;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临床上应注意与肥胖绦虫病和链状带绦虫病相鉴别。长膜壳绦虫病与肥胖绦虫病和链状带绦虫病在临床表现上非常相似,所以有效的鉴别方法是从形态学方面进行区别。通过粪便淘洗法寻找虫体孕节和头节,以判定虫种,如长膜壳绦虫头节圆形,有吸盘4个,无头钩;肥胖绦虫头节球形,具有顶突和2圈头钩;略呈方形,无顶突、头钩。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