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转移性小肠肿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有其他癌症的患者多见
  • 典型症状:腹胀 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 腹部肿块
  转移性小肠肿瘤临床罕见,常发生于恶性肿瘤晚期或广泛转移者,尤其是来源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
典型症状:腹胀 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灶 腹部肿块

转移性小肠肿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原发灶多已被手术切除或经治疗得以控制,但也可隐匿存在而与转移灶同时被发现。起病多突然发作,临床症状多呈部分性肠梗阻,直至完全性肠梗阻。一般急性者多为完全性肠梗阻或穿孔,亚急性者常为出血,慢性者多系部分性肠梗阻。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是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腹痛多位于中下腹部及脐周,亦可见于上腹部。腹痛初为钝痛,隐痛或胀痛,餐后加重,常伴有肠鸣。随着病变发展,至晚期因肿瘤浸润肠管至完全堵塞、肠套叠、肠扭转而导致完全性肠梗阻,病人出现持续性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并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气排便等,常需急诊手术解除梗阻。

2.肠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初起时因肿瘤浸润肠管或肠管受压,引起肠腔狭窄,表现为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病期较长时,病人自已能看到起伏的胃肠型及蠕动波,有时自觉有时聚时散的肠块在腹内游动,并有窜气感。肠梗阻与肿瘤浸润生长方式有关:肿瘤沿肠管横轴浸润生长,呈现环形狭窄,使肠管缩小、狭窄而发生肠梗阻,梗阻症状多不易缓解;肿瘤浸润肠管及肠外网膜、系膜、淋巴结而粘连形成肿块,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瘤体套入肠管,造成肠套叠,若套叠瘤体复位,梗阻症状可减轻或缓解。

3.腹泻:约1/3的病人有腹泻症状,由于肠道受到刺激或广泛小肠受累引起吸收不良所致。发病之初,大便呈糊状,1天4~5次,无明显黏液及脓血,随着病情发展,大便次数增加,黏液增多。

4.出血: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较大量出血时方可见黑便、柏油样便。出血原因主要是由于肿瘤表面糜烂、溃疡、坏死所致。

5.腹部肿块:临床上约有1/3的病人可触及腹部肿块,大小不一,小者有数厘米,大者有10余厘米,形态多不规则,有结节感,轻度压痛。在发病的初期肿块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活动度逐渐减小,最后完全固定。

6.肠穿孔和腹膜炎:多在肠梗阻的基础上发展为肠穿孔,部分由于肿瘤病变坏死、破溃、感染而致穿孔。急性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病死率极高;慢性者可发生肠袢间粘连,脓肿,肠瘘等。

7.其他:部分病例可有发热,多为低热,高热少见。可有乏力、贫血、纳差、腹胀、消瘦及黄疸等,晚期因肿瘤消耗,腹泻,病人进食少而出现恶病质。

  二、诊断:

1.临床所指转移性小肠肿瘤之诊断标准应为。

1)必须明确原发性恶性肿瘤之所在。

2)临床表现提示小肠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梗阻、穿孔、出血等。

3)须经剖腹探查或特异检查证实。

4)经组织学确定。

5)转移性小肠肿瘤并非弥漫性腹腔侵犯或广泛转移所致。

6)小肠转移灶并非原发灶直接侵犯。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转移性小肠肿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小肠转移瘤的原发病灶可来源于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大肠癌、卵巢癌、肾癌、胃癌、肺癌及皮肤癌等。

2.转移灶多见于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较少见。可单发(如腺癌)也可多发(如恶性黑色素瘤),而鳞癌两者均可见到。转移灶大小为0.5~12cm,平均3~5cm,肿物侵及肠壁,表面溃疡,中央坏死致急、慢性穿孔;或因狭窄、套叠、扭转、粘连、浸润等而致肠梗阻。区域淋巴结40%受累。组织学分类以腺癌及鳞癌居多,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瘤。

二、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可通过血行、淋巴、腹腔内种植侵犯小肠。尤以血行和腹腔内种植更常见。恶性黑色素瘤常经血运转移,鳞癌及腺癌多经淋巴转移。

1.血行转移:Hayes强调椎静脉途径,此静脉无瓣膜,与肾静脉,门静脉及周围循环沟通,腹压增加使癌栓释出,经肺、门脉或腔静脉进入循环。以黑色素瘤和肺癌常见,其次是结肠癌、其他胃肠道癌、卵巢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

2.淋巴转移:腹腔脏器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常按解剖部位分布。右半结肠的淋巴管均汇人肠系膜上组淋巴结,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的上缘关系密切,所以,右半结肠恶性病变若发生淋巴转移,常使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出现转移灶。左半结肠淋巴管大部分引流入肠系膜下组淋巴结,与十二指肠升部关系密切,所以,来自左半结肠恶性病变的淋巴转移,可使十二指肠升部或十二指肠空肠曲出现结节样压迹。淋巴转移多因淋巴引流受阻,腹腔淋巴反流所致。

3.种植转移:种植转移包括手术后种植,男性多来自胃肠道,女性则来自卵巢恶性肿瘤。

转移性小肠肿瘤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转移性小肠肿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十二指肠溃疡:

亦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除以上表现外还可引起幽门梗阻症状,需与十二指肠肿瘤鉴别。借助X线检查、动脉造影、十二指肠镜检加组织学检查当可区别,必要时需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末彻底治愈可演变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础上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脓血、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时大便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只有15%~30%,故应反复多次培养始能发现致病菌。

转移性小肠肿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高脂肪饮食及低纤维食物。

2.忌烈性酒、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

3.少吃油炸、熏烤及腌制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肠梗阻,腹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