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结核并发截瘫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受压 脊髓病变 括约肌功能障碍 阵挛
脊椎结核并发截瘫症状
1、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大脑皮层对运动
感觉和括约肌三种功能控制,感觉的传人和大小便的控制,截瘫是以主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一些学者将截瘫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分为四级,便于观察治疗中截瘫的发展和治疗后的效果。
Ⅰ级:病人步行正常、自觉下肢有力、检查有或无踢阵挛,跖伸病理性反射阳性。
Ⅱ级:病人行走时肌肉紧张痉挛、无力、动作不协调。需要或不需要扶拐能行走,检查肢体有痉挛性轻瘫。
Ⅲ级:下肢肌无力不能行走,病人被迫卧床。检查呈现伸直型截瘫,约50%病例知觉障碍。
Ⅳ级:病人出现屈曲型痉挛截瘫,50%以上病人知觉障碍,常有褥疮,或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将软瘫也包括在内。
2、截瘫指数
按脊髓三种功能丧失程度而划分,以0、1、2三个指数来表示。0代表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功能,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这三种功能丧失的程度不是完全平行一致的,常见两下肢自主运动完全丧失时,而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尚可存在。为便于治疗前后比较,应详细记录。
例如一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接近完全丧失,则指数为2,感觉迟钝但未完全丧失、则该患者截竣总指数为4。经治疗后该病人括约肌功能和感觉障碍完全恢复,运动功能不恢复,则截瘫总指数为2。说明治疗方案正确有效,可以继续进行。
截瘫指数有其优点,因分级较少,对三种功能丧失的程度虽仅作粗略的表示,但仍不失为有用的指标。
3、脊髓受压定位诊断
判定病灶的上界和下界通常无困难,X线摄片椎体破坏严重和椎旁扩大阴影处即可定位。但是,当X线摄片椎旁阻长达4~6个椎体且椎骨破坏不明显时,应详细作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其他影像检查结果才能确定其纵向受压的水平。
(1)确定脊髓病变的上界
神经根痛有重大意义。根痛为感觉后根直接受刺激的表现,有钝痛、串痛、沿神经根放散。放散区域大致与病变根性分布区相一致,多伴有脑脊液冲击痛(即咳嗽、喷嚏、用力时疼痛加重)。
在脊髓休克解除后,可利用反射决定病灶水平,即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可能是病灶存在的节段。
(2)确定脊髓病变的下界
根据反射变化,以反射亢进的最高节段常可推断病变的下界。例如病人膈肌麻痹(C4)但肱三头肌反射亢进,则可表示病变累及C4尚未累及C5~6。
①Babinski征 用一钝尖刺激物,刺激病人足掌外缘,正常人引出五个足趾跖屈;锥体束损伤时,出现拇指背伸,伴或不伴其余四趾扇形散形,为阳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系有嚣张性病变,低级运动装置与大脑皮层联系中断的表现。
②Chaddock征 用钝尖物刺激足背外侧缘,近于足背掌交界处。引出的反射与 Babinski征相同其敏感性与意义相近。
③Oppenheim征 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背紧压小腿前面,由上向下推移,引出的反应和Babinski征一样,也是趾背伸。
④Gordon征 检查者紧捏腓肠肌引起足拇背伸。
⑤Hoffmann征 检查者用左手托住患者手腕,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并以拇指轻弹而引出反京戏是患者拇指及其余各指有屈曲反应。
一、解剖要点
1、椎管的组成
椎管由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其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壁为椎弓及横韧带。椎管在颈椎下部和腰椎两处最宽,而颈椎中段和胸段较窄。因此,上述较
2、椎管的内容
椎管内有脊髓、脊髓膜、脊神经根、静脉丛和脂肪组织等。
(1)脊髓的被膜
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与脑的三层被膜完全连接续。
(2)脊髓膜腔
①蛛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与软骨膜之间,并与颅内脑室和脑蛛网膜下腔相通,腔内充满脑脊液。L2~S2水平的蛛网膜下腔较宽大称终池,此处脑脊液较多,腔内仅有马尾和终丝,腰穿和麻醉即经此腔进行。
②硬脊膜外腔 在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腔内充满脂肪组织和静脉丛,腔内呈负压状态。
(3)椎内静脉丛
位于硬脊膜外腔内,分为前、后二丛,分别位于椎管的前壁和后壁上,接受椎骨和脊髓回流的血液,汇入椎间孔处的椎静脉,该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流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汇入腰静脉。
3、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如下:
(1)脊髓前动脉
发自动椎动脉,左右汇合成一支,位于脊髓前正中裂下行,沿途发出分支穿入脊髓,达到前角、侧角、中央灰质、脊髓前束和侧索深处,供应脊髓全长前2/3。
(2)脊髓后动脉
该动脉自椎动脉或小脑后动脉,左右各一支沿脊髓后根内侧后外侧沟下行,并与各节段和后根动脉相吻合,主要供应脊髓的后1/3。
(3)动脉冠
又称冠状动脉,系脊髓前、后动脉和根软膜动脉的分支在脊髓表面相互吻合的血管丛、冠动脉在颈、腰膨大处较为密集,在胸段较稀疏。动脉与脊髓表面成垂直。发出分支沿软脊髓隔进入脊髓。
(4)根动脉
分别自颈升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发出,经椎间孔入椎管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使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血液的补充和加强。脊髓不同来源的血液,供应前根动脉能抵达脊髓约束6~10支,位于颈髓有0~~6支。位于颈髓有0~6根,胸脊髓2~4根,腰脊髓1~2根,其中一粗大的前根动脉称腰膨大动脉(Adamkiewiez动脉)。后根动脉约有10~23根,分布脊髓背侧,并与一对脊髓后动脉吻合。根动脉在胸腰段往往左侧多于右侧。
脊髓各段间不同来源血液供应的移行区,最易发生缺血障碍。如脊髓胸上段主要由肋间动脉分支供应,当相邻数支肋间动脉受损伤或被结扎时,脊髓前动脉分支供应该节段脊髓血液不足,特别是第四胸节脊髓最易受损。同样,第一腰节也是上、下根动脉分布的和移行区,易被损害。
二、脊椎结核并发截瘫的原因和分型
截瘫的分型目的在于为选择治疗的方案,比较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1.病变活动型截瘫
病灶中的腔液、干酪物质和肉芽组织(软性致压物)脊髓受2~2.66Pa(15~20mmHg)压力;死骨或坏死椎盘(硬性致压物)局部血管栓塞脊髓水肿;极少病例由结核性肉芽组织穿过硬膜、引起结核性脊腊脊髓炎(Hodgson等1967)等综合性原因致使截瘫。这类型约占截瘫病例的89%,除血管栓塞和结核性脊髓炎病例外,治疗效一般较好。
2.病变治愈型截瘫
在病晚期可由椎管内肉芽组织纤维化瘢痕包绕脊髓外,椎体病理性脱位或半脱位,特别病变在颈胸段上段胸椎和胸腰段为甚。脊椎发生后突畸形,合椎管拉长,脊髓过度延伸紧张跨于椎管前方的骨嵴上,萎缩或变性,磨损等多种原因引起瘫痪。这类约占截瘫病例11%,预后不佳。
脊椎结核并发截瘫预防
积极治疗结核病,增强体质,防止结核菌扩散,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脊椎结核并发截瘫鉴别
本病主要需与其他类型引起的截瘫相鉴别,但本病一般有明确的结核病史,X线检查可发现脊椎结核的表现,另外结核菌检查也有利于本病的鉴别。
脊椎结核并发截瘫饮食
1、注意选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品,必须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量等的供给.蛋白质每日1. 5~2g/kg体重,豆类及动物蛋白应占膳食蛋白的50% ,鱼及畜肉含蛋白质约为15~20%,鸡蛋为11~14% ,黄豆含蛋白质高达40%左右,谷类为植物蛋白,一般含蛋白7~10%。
2、注意膳食纤维,增加胃肠蠕动,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以免发生便秘.如:糙米类(玉米、小米等)及根菜类和海澡类。
3、常吃半流质食物,多饮水并要保证瘫痪病人有充足的水分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