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杆菌病(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背痛 头痛 发烧 寒战 高热寒战
一、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l~7天,有长达22天者。
1.局部症状 咬伤处很易愈合,无硬结性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
2.发热 经1~22天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呕吐。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
3.皮疹 75%的患者发热后l~8天内出现充血性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皮疹愈后复发少见。
4.骨关节病变 如关节痛、关节炎,以腕、肘等关节多见。常有红、肿、痛或关节腔积液。
5.并发症 最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睾丸炎,心包炎,脾、肾梗死等常并发于急性期。若无并发症发生,病程持续2周,可自动消退。
未采取治疗的病死率为10%左右。少数未经治疗者可持续或反复出现发热和关节炎,偶有迁延数年者,极少有后遗关节运动障碍。
可通过临床症状如鼠咬伤史、发热、皮疹、多关节炎等诊断。有时可无鼠咬伤史。确诊有待病原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一、发病原因
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又称为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亦称为流行性红斑性关节炎。此菌是一种高度多形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无动力、无芽孢、无荚膜、不耐热、革兰染色阴性菌。菌体长约2~4m。念株状链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须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在5%~10%的二氧化碳,37℃环境中可以促进其生长。其菌落为白色,形态上多形性,并呈现绒毛球状,直径为一两毫米。该菌对外界抵力不强,55℃ 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血清中肉汤培养液中37℃可保存1周。
二、发病机制
人体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奶制品或食物即被感染而发病。病菌可通过伤口或者感染胃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引起菌血症。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如发热。
三、病理变化
少数患者咬伤处可出现红肿、发炎。各脏器可出现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等病变。具体表现出的症状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肝、脾、肾梗死等。病毒侵袭的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导致相关脏器出现功能性衰竭。
积极灭鼠,消除传染源。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立即用新洁而灭消毒液清洗创口,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妥善储存奶制品、食物免受污染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别诊断首先与小螺菌鼠咬热相区别,此外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鉴别,如风疹、败血症、流脑及药物性皮疹等。哈佛希尔热还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呼吸道感染相鉴别。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与小螺菌鼠咬热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症状都很相似,但是由于引发疾病的病原菌不同,通过细菌培养检查科鉴别,此外也可以通过部分临床症状鉴别,如小螺菌鼠咬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较少见,而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骨关节病变较多见。月其他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感染、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也可通过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细胞培养检测等多种手段综合鉴别。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