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中年人群
- 典型症状:丘疹 瘙痒 胸部大片斑块 溃疡
一、症状:
后期着色孢菌病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外观,但早期病变可能被误诊为皮肤癣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培养,与众多其他原因引起的面部特殊的皮肤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相区别。普通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组织标本很易辨认出暗色真菌,表现为分隔的,反映出其自然黑色成分的棕褐色小体。Masson- Fontana黑色素染色可确定其存在。为鉴定致病菌种需作培养。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一、病因:
1.细菌感染(85%):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着色真菌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所致的侵性肉芽肿性真菌病,主要致病菌均为土壤底生菌,可通过皮肤外伤进人体内,可自体接种,血行播散,
2.环境因素(15%):
此病多发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病程迁延不愈,可造成肢体残疾。黑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组织,鼻窦,脑及其他组织的感染。
一、预防:
1、外出穿鞋,避免皮肤接触土壤。
2、注意防止外伤,早期发现损害后及时治疗。
一、鉴别:
1、疣状皮肤结核 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手,足,上臂等暴露部位,有外伤史,皮疹早期为单个暗红色的丘疹或疣状结节,质硬.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呈乳头瘤样增生,表面可有浅表溃疡,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为表皮疣状增生,真皮结核样肉芽肿,真菌直接镜检为阴性。
2、足茵肿 常有外伤史,好发于经常接触泥土者,皮损为暗红色浸润性肉芽肿件斑块,可形成瘘道,从中能排出颗粒,真菌直接镜俭可见足菌肿颗粒。
一、饮食保健:
在饮食上一般都要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其它动物蛋白质,症状严重时也不宜多用。食盐因有潴留水纳使痒感和炎症加剧的弊端,所以炎症严重时应取清淡饮食。饮食对皮肤病的防治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