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脑真菌性肉芽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壮年
  • 典型症状:高热 肉芽肿 低烧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增高
  颅内肉芽肿不是新生物,但属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故也引起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病灶,故在未有CT及MRI检查之前,临床上不易与颅内肿瘤鉴别。颅内肉芽肿是一组病变,多数是由于慢性炎症或各类感染的结果,除了真菌性感染以外,尚包括脑结核球、脑梅毒瘤,各种寄生虫性肉芽肿,如脑血吸虫病、脑肺吸虫病、浆液原虫等以及结节病、黄色瘤病、嗜酸性肉芽肿等。真菌感染比细菌感染少见得多。
典型症状:高热 肉芽肿 低烧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增高

脑真菌性肉芽肿症状诊断

     一、症状

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3病例发生在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或亚急性,如新型隐球菌与曲霉菌脑内感染都原发于上呼吸道(鼻腔)黏膜和肺,经血行播散。大多数原发病变症状尚不明显时,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一般有低热,偶有高热,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恶心、呕吐,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病程数周至半年,偶有超过1年者,少数病例可有缓解和复发。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伴有脑膜刺激症、颅内压增高症等改变,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若脑脊液涂片找到真菌即可确诊。

脑真菌性肉芽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真菌性肉芽肿属深部真菌感染,因此凡能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真菌,均可以是本病的致病菌,如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诺卡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芽坐菌、分子孢子菌、念珠菌、波伊德霉样真菌、藻菌等,但以隐球菌、曲霉菌和放线菌多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组织移植手术推广,以及医务人员对真菌病认识的提高,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在自然界中真菌分布很广泛,很多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寄生在人体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它们乘虚而入,可侵犯肺、脑膜和脑、脊髓、皮肤、淋巴结、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等。真菌入侵脑的方式,常先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再由肺经血行播散于全身器官和入颅,少数真菌(如曲霉菌、放线菌和芽生菌)可经头面部的口腔、鼻腔、鼻旁窦、眼眶、脊椎骨等处的病灶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个别病例可经腰穿、手术植入而发生脑部真菌感染。患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病人较易发生本病。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于惟一的致病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也是颅内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

二、发病机制

真菌常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内形成病灶,在由肺部经血液循环播散到脑及脑膜。少数真菌如毛霉菌、放线菌可经五官、颅骨、脊椎骨病灶直接侵入脑脊膜。个别病例可经腰椎穿刺发生感染。

感染使脑膜局限性或广泛性形成不规则的肉芽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脑呈不同程度的水肿,真菌沿血管周围和软脑膜下聚集,形成多数小囊样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反应,甚至形成脑脓肿或肉芽肿,多位于脑实质内,偶见脑室内。在脓肿和肉芽肿中可见大量真菌体或菌丝。不同种类的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白色念珠球菌常引起小灶性化脓和肉芽肿,隐球菌早期形成胶冻样病变,无纤维包膜,晚期则形成肉芽肿,放线菌主要形成多发性脓肿和肉芽肿,脓肿壁呈黄色,;硫磺颗粒。慢性病程者常有广泛脑萎缩。

脑真菌性肉芽肿预防

在临床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器官组织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应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

脑真菌性肉芽肿鉴别诊断

一、鉴别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故应反复做脑脊液检查和涂片,如查到真菌有助于鉴别诊断。

脑真菌性肉芽肿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意识障碍,脑积水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