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血压低 发烧 寒战 剧烈疼痛 肌痛
一、症状
潜伏期短,起病急是这种病的症状,发热、寒战、肌痛和腹泻是少数患者等前驱期症状。低血压休克几乎是所有患者的共同点,早期为低血压,数小时后发展为休克。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经使用抗生素、白蛋白、电解质溶液及多巴胺后约10%患者血压回升,其余患者仍处于持续休克状态达2~3天。
多系统器官受累症状中以肾功能不全最常见,多随休克出现,持续2~3天,严重者需行透析治疗10~20天,少数患者肾功能不全可先于休克出现。低血压之后,部分患者出现神志恍惚,重者发生狂躁或昏迷,甚至出现ARDS。
据了解,约85%的患者常于某一肢体突发局部剧烈疼痛起病,但也可位于胸腹部,酷似腹膜炎、盆腔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部分患者虽有疼痛,但无局部压痛等阳性体征。80%患者有软组织感染表现,常见局部红肿和红斑,少数发展为水疱及紫色或蓝色大疱。有软组织感染的患者中,70%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或肌炎;无软组织感染表现的患者中,20%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内眼炎、肌炎、肝周炎、腹膜炎及严重脓毒血症。国外病例与国内不同,国外病例中少见猩红热样皮疹及恢复期脱皮,一般亦无咽红、草莓舌及眼结膜充血,而在国内病例中上述表现十分常见。
二、诊断
1.局部皮肤或黏膜感染灶出现在发病前。
2.起病急,表现为局部疼痛、发热、低血压及多系统器官受累,部分病例有猩红热样皮疹及恢复期脱皮。
3.实验室检查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加、肾功能不全等多系统器官受累征象。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局部感染灶或通过血培养发现链球菌为确诊依据。
一、发病原因
由A群链球菌、缓症链球菌(S.mitis)或草绿色链球菌(S.viridans)引起多种症状。病菌侵入人体主要经黏膜或皮肤,大多数患者在轻微局部创伤的基础上发生感染,部分患者系术后感染所致。
二、发病机制
以链球菌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LS)病人中分离出的A族链球菌(GAS)绝大部分属M1、M3、M6和T3型。它们可产生SPE(致热毒素)A、B、C,均属超抗原。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能力至少比一般抗原强2000倍。SAg与T细胞受体(TCR)结合后通过激活大量T细胞、吞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迅速产生白介素-2和4(IL-2、IL-4)、肿瘤坏死因子(TNF) 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可诱发休克。研究还发现:引起多脏器组织损伤的原因可能与SPE-B(一种链球菌蛋白酶)相关。而SAg的M或T蛋白不仅起SAg作用,且具有抗吞噬作用,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日本于1997年报道TSLS的发病与GAS感染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抗体反应性有关。当宿主被侵袭力较弱的M4型GAS菌株感染时,体内既无抗M4抗体,又无致热性外毒素抗体时,则临床常表现为咽峡炎和猩红热;当侵袭力强的M1、M3、M6型GAS进入体内,若宿主早有相应的M抗体,则不会发生感染;若宿主无特异性的M抗体,GAS则能克服黏膜或上皮屏障侵入组织并可造成菌血症(菌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器官和组织内繁殖,并周期性进入血液的现象。病人常有恶寒、高热、全身疼痛、血中白细胞增多等表现。)当该入侵株产生SPE A、B、C的同时,抗体屏障失控或细胞因子调节失衡,就会出现典型的TSLS;若宿主原有相应的致热性外毒素抗体,则也仅发生菌血症。其转归取决于病人的遗传特性,基础疾病,年龄和是否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患者发生TSLS时易导致死亡。有关流感病毒(含禽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TSLS的发病机制,是否也与SAg有关,尚缺乏资料。
一、预防
应避免黏膜、皮肤软组织及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局部创伤和术后应注意伤口的处理;宜及早发现感染灶,并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
注意与金葡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相鉴别,TSS的诱因多为月经期使用阴道塞或局部金葡菌感染,无局部疼痛表现。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TSST-1具有超抗原作用,它不是直接作用于脏器,而是作用于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应部位而引起发热、恶寒、战栗、发疹、呕吐、腹泻、血压下降,血小板减少等一系列症状,死亡率为3.3%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