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细菌协同性坏疽(进行性协同性坏死,慢性侵蚀性溃疡,慢性协同性坏疽,梅勒尼溃疡)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湿性坏疽 干性坏疽 皮下组织硬结 皮肤坏死
  细菌协同性坏疽(bacterial synergistic gangrene)又称Meleneys协同性坏疽(Meleneys synergistic gangrene),或进行性协同性坏死。是由微嗜氧非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链球菌所引起的皮下组织感染 。另外,肢体的软组织感染亦可导致坏疽的病理变化。细菌协同性坏疽病程缓慢,发生罕见,但软组织坏死严重。
典型症状:湿性坏疽 干性坏疽 皮下组织硬结 皮肤坏死

一、症状

1.红色硬结 术后几天至数周后,伤口附近出现小的红肿硬结,以后形成灰红色的炎症浸润区,中央部呈紫色。

2.紫红色坏疽 紫色区剧烈疼痛伴压痛,是本病的局部特征性表现。硬结逐渐坏死形成溃疡,周围有潜行性皮缘,溃疡周围组织呈紫红色坏疽,有浆液性分泌物。

3.皮肤坏死圈 溃疡缓慢增大,周围出现皮肤坏死圈,在皮肤坏死圈外,皮肤呈现紫色,再外为红晕圈,其有散在的卫星状小溃疡和多个窦道,触痛。此特异性皮损称为“Meleney溃疡”。

4.全身症状轻微。

二、诊断

1.手术史 近期有缝合的污染的腹部或胸部手术。

2.局部特征性表现 伤口剧痛伴“Meleney溃疡”。

3.细菌学检查 特别是注意厌氧菌的培养,对确定诊断有指导。

一、发病原因

病原菌与坏死性筋膜炎相似,是多种病原菌共同致病。感染灶周围常发现微嗜氧非溶血性链球菌,而在中央坏死区可分离出金黄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

本病常发生于腹部或胸部手术后切口,特别是在缝线留置处,腹内脓肿和脓胸引流术后切口、结肠造瘘口或回肠造瘘口附近,微小外伤也可并发本病。这与创口局部受到病原菌污染有极大关系。

二、发病机制

细菌协同性坏疽是缓慢进展型感染, 7~10天感染灶仅有1~2cm的发展。病理组织学呈慢性化脓性坏死性炎症伴明显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1.皮肤、皮下、筋膜及肌肉等广泛溶解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内可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和多种杆菌,坏死由浅部向深部发展,皮肤、皮下、深筋膜、肌肉、骨间膜、骨骼均可坏死。

2.坏死灶周围的部分小血管壁呈炎细胞浸润破坏和修复增生改变,有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可见较广泛的组织中微小血管淤滞、栓塞等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3.混合性炎症浸润 坏死灶周围有密集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另可见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某些区域浸润的炎性细胞甚至可以其为主。

污染的缝合伤口应尽量做好术中清洗、清创;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病人的全身营养,提高抗感染能力。加强术后的伤口观察,及时处理局部感染。

1.皮肤炭疽病:病原菌为炭疽杆菌,感染皮肤初起为奇痒的红斑疹,后出现水泡,病变中央暗紫色,充满血和脓液,破溃后形成溃疡,结黑色干痂,多有较严重的全身症状,引流淋巴结肿大,常可并发严重的败血症,数日内可死亡。

2.气性坏疽:致病菌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一般有明显的创伤史,病情进展迅速,以肌肉坏死为主,也可有皮肤的坏死,感染灶周围有“捻发音”,X线片可见到软组织中的气影。

3.坏死性筋膜炎:亦是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性感染,但感染主要侵犯筋膜,除非原发病累及肌肉,一般少有肌肉坏死,此病全身中毒症状出现早,症状重。

4.蜂窝织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下软组织感染,表面皮肤由于供血中断而坏死,而少有深部肌肉组织坏死,经充分引流,应用抗生素后感染常容易控制。

细菌协同性坏疽饮食保健 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浓酒,浓茶。并且应该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脂肪能产生热量帮助人们抵御寒气,并能使皮肤得到滋润,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它们有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的作用。皮肤瘙痒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

气性坏疽,蜂窝织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