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小眼球伴有视网膜假性胶质增生和眼眶假性胶质囊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囊肿 小眼球
一、症状:
1.小眼球和囊肿发生于胚胎时期,出生后或婴儿期即被父母发现。多发生于一侧眼,约1/3为双眼。初时眼窝塌陷,睑裂小,结膜囊内可见小眼球;或由于眼球太小,被结膜遮盖,眼球不能发现,用眼钩拉开结膜,可在锥形结膜囊顶端找到黑灰色角膜和眼球。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肿大,下睑向前隆起,青蓝色,可扪及软性肿物。小眼球向上移位,下部结膜也呈青蓝色隆起,或自睑裂突出。肿物内有澄清的液体,在下睑和结膜表面照光,整个囊肿透亮。一般情况囊肿位于眼球以下,下睑之后。约有6%病例囊肿位于眼球上方,这是由于囊肿自下绕至眼球以上,或非典型的胚裂位于上方。偶见小眼球与囊肿无明显联系,只有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证实二者的密切关系。
2.出生以后发现小眼球,随着患儿的增长,下睑逐渐隆起,透见青蓝色,并可扪及软性肿物,这些典型临床发现便可做出正确诊断。超声探查发现小眼球及其所连接的囊肿,囊内缺乏回声。CT扫描可见与眼睑贴附的小眼球及其后下方的高密度占位病变,CT值差别较大。注射造影剂后环形强化。CT还可发现眶容积明显扩大,有时小眼球形成钙斑。MRI发现囊性肿物在小眼球之下,边界清楚。T1WI为低信号,与玻璃体等强度或稍高。在T2WI上,信号强度增高为高信号,与玻璃体等强度或稍低,但高于脂肪信号强度。
一、发病原因:
1.胚胎时期,眼球的发生和发育经过眼泡、眼杯和胚裂闭合几个时期。当胚胎发育至3.2mm长时(3周),前脑两侧隆起,形成眼泡。至胚胎4.5mm长,眼泡远端和下方向内凹陷,形成眼杯。眼杯下方的裂口名胚裂,中胚叶组织经过此裂进入胚胎眼内。胚胎发育至12mm(5周)时胚裂开始闭合,至胚胎17mm闭合完全。眼杯周围的中胚叶组织形成脉络膜和巩膜等。如胚裂未能按时闭合,眼杯成分经过中胚叶相应之裂口向眼外增长,便形成了眼眶囊肿。囊肿是不成熟的视网膜经眼球壁缺失向外疝出的球形肿物,与小眼球是一体的。
二、发病机制:
1.先天性小眼球畸形是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眼球在胚胎裂闭合以后停止发育的结果。如不伴有眼或其他先天畸形。常以真正小眼球或单独侏儒小眼球(nanophthalmos)称之,或称纯小眼球(pure microphthalmic)。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裂闭合不全引起。在小眼球的未闭合的缺口部,神经上皮增殖,通过缺口形成眼眶囊肿,其内充以液体,并多位于小眼球下方,与其紧密相连,多为单侧发病。
注意做好产前检查和诊断,提高优生率。
因本病发现于婴幼儿时期,需与囊肿眼、毛细血管瘤和脑膜膨出鉴别。囊肿眼发生于一侧,在结膜囊内有一较大的囊性眼,超声和CT发现大眼球。脑膜膨出见于眼眶内侧,有自发搏动,X线和CT发现骨缺失。毛细血管瘤发生于上睑或下睑,紫红色,软性、实体性肿物,哭闹时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肿物内弥漫性红蓝血流信号,这是一种特异性超声征。
做好生活护理,注意饮食上千万不要吃辛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