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剂治疗引起的食管损害
- 挂号科室:普外科
- 发病部位:食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呕血 恶心 呼吸困难 食管梗阻 吞咽困难
一、症状
硬化剂治疗引起的食管损害常见有食管糜烂、溃疡等,其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咽下困难、呕吐、呕血等。食管穿孔可出现局限性纵隔炎或脓胸、食管支气管瘘、心包周围炎等,表现为胸痛、气促、发热、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食管狭窄则会出现明显的胸骨后疼痛、咽下困难、呕吐等表现。如果发生食管血肿,其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恶心、呕吐以及吞咽困难。呕吐物内可有血性黏液。食管钡餐透视可见食管梗阻。
二、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一、发病原因
临床应用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而引起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食管穿孔、食管血肿等并发症。
二、发病机制
1.食管溃疡 食管硬化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食管溃疡,其发生率约为10%~90%。这是由于局部化学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食管静脉血栓形成及组织坏死造成的食管黏膜损伤。
2.食管狭窄 食管狭窄是EVS的后期表现,可在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硬化剂造成的组织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治疗次数越多,剂量越大,沿管周重复注射部位越多,其发生狭窄的机遇越大。持久和较大的溃疡往往以纤维化方式愈合,易于发生食管狭窄。
3.食管穿孔 穿孔多发生于较深的溃疡和检查时的创伤。但自EVS应用以来,创伤性导致的即刻穿孔已经罕见。延迟穿孔是由硬化剂引起的食管壁全层坏死和微脓肿形成所致,常发生于EVS后数天至2周左右。发生因素往往与注射于血管外的硬化剂剂量过大和注射过深、活动性出血以及与三腔二囊管压迫并用等有关。
4.食管血肿 EVS后可产生食管黏膜的无菌性炎症和组织坏死,并可形成黏膜下溃疡甚至肌层溃疡。由于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以及凝血机制紊乱,食管黏膜下的无菌性炎症可导致血肿形成。
防止EVS的并发症首先是注射要准确,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一、鉴别
化脓性食管炎:化脓性食管炎以异物所致机械损伤最为常见。细菌在食管壁繁殖,引起局部炎性渗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及脓液形成,也可呈较为广泛的蜂窝织炎。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