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血小板无力症(小儿Glanzmann-Naegli综合征)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牙龈出血 无力 颅内出血 皮肤瘀点 瘀斑
  瑞士医师于1918年首先报道本病,故又称Glazmanns thrombasthenia(GT)。本病属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聚集功能缺陷。
典型症状:牙龈出血 无力 颅内出血 皮肤瘀点 瘀斑

一、症状: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而同一家系中常有多人发病。杂合子出血症不明显,纯合子则可表现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甚至内脏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胃肠道出血等,罕见颅内出血。 1986年我国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如下述。

1.临床表现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自幼有出血症状,表现为中度或重度皮肤、黏膜出血,可有月经过多,外伤手术后出血不止。

2.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涂片上血小板散在分布,不聚集成堆。

(2)出血时间延长。

(3)血块收缩不良,也可正常。

(5)血小板玻珠滞留试验减低。

(6)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CD61)减少或有质的异常。

一、发病原因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T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且往往与近亲结婚有关。阿拉伯人、伊拉克犹太人、法国吉卜赛人以及南部印第安人中有较多的携带者。本病是由于αⅡb(GPⅡb;CD41)和/β3(GPⅢα;CD61)质或量的异常所致。由于血小板在生理性诱导剂作用下产生聚集时,以及血小板α颗粒摄取纤维蛋白原时,均需要GPⅡb/Ⅲa受体的参与,因此,GPⅡb和(或)GPⅢa的异常导致本病血小板黏附及聚集等试验异常。现已在分子水平发现多种分子缺陷包括发生在aⅡbβ-折叠结构域,β3 MIDAS结构域以及影响受体活化三种突变类型,涉及到点突变、缺失、倒位等多种突变形式。

二、发病机制

GT的生化缺陷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量的减少、缺失或质的异常。 GPⅡb/Ⅲa在其周围微环境发生改变或因血小板激活使其构型改变时,可作为受体与纤维蛋白原、vWF纤维连接蛋白、层素等黏附分子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当其数量或质量异常时即出现聚集缺陷。这种血小板能正常地黏附到受损的血管内皮下组织,但不能进一步地正常延伸和形成血小板聚集。临床上可分为3个亚型: Ⅰ型:GPⅡb/Ⅲa复合物的量少于正常的5%。 Ⅱ型:相当于正常的5%~25%。 Ⅲ型:相当于正常的40%~100%,量无明显减少而结构异常,属变异型。目前研究发现GPⅡb和GPⅢa由不同基因编码,都位于17号染色体上(17q21-22)GT是由于该基因发生了缺失、点突变或插入所致。

同遗传病预防措施,尤其应避免近亲婚配,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出生后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本病应与其他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的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相鉴别。有些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块回缩缺陷,但血小板聚集仅轻度异常,且缺乏血小板α颗粒分泌蛋白。致密颗粒缺乏患者血小板二相聚集异常,但血块回缩正常,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血时间延长,但凝血试验异常。

一、食疗方:

1.高蛋白低脂肪 :对一般出血病人来说 ,首先应考虑给予高蛋白饮食。这可以通过食用动物的瘦肉以及肝,肾等内脏 ,获得优质蛋白的补充。其次 ,应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可抑制人体的造血功能。高脂肪还可导致腹泻,消化不良,肥胖病等疾患。

2.丰富的维生素 :饮食结构中维生素的含量丰富 ,对各类疾病的患者都是适宜的。就贫血病人而言,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叶酸等是至关重要的。维生素 B1的补充 ,可以通过粮食特别是粗杂粮食物获得。维生素B12和叶酸 ,主要来源于动物内脏等食物,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则是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血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