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伏暑(急性热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发烧 烦渴多饮 烦躁不安 烦热 胃脘饱胀
  伏暑是由暑湿之邪引起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病势既重又缠绵难愈;初起寒热不规则,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之邪内蕴外发的证候表现为主要特点。根据其发生季节及临床表现,临床上西医的秋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脑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典型症状:发烧 烦渴多饮 烦躁不安 烦热 胃脘饱胀

伏暑症状

伏暑的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的证候。

卫气同病型

【证见】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脘痞,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卫营同病型

【证见】 发热,微恶寒,少汗,头痛,心烦,或见斑疹隐隐,或入夜烦躁不安。舌红少苔而干,脉浮细数。

邪郁少阳型

【证见】 寒热似疟,身热午后较重,人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心烦口渴,脘痞胁满。舌尖边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数。

邪滞肠腑型

【证见】 身热午后较重,胸腹灼热甚,恶心呕吐,纳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濡数。

热入心营。下移小肠型

【证见】 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而不欲饮,少腹隐痛,小便短赤热痛。舌绛少苔,脉弦细数。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型

【证见】 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或心烦不寐,或舌謇肢厥。舌质绛而无苔,或舌质紫晦,脉弦细数。

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伏暑预防

1.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灭蚊、灭鼠、防蚊、防鼠。注意防止受寒感冒、避免劳累。

2. 在秋冬季节伏暑多发时令和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疫区),可预防性地服中药:丹参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10克,黄芪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3克。

伏暑鉴别

本病应注意与暑温、暑湿、湿温相鉴别。后三者多发于夏秋季节,暑温初起为阳明气分热盛而无兼湿邪的见证,暑湿初起暑湿郁遏肌表,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而湿重于热,与本病发于秋冬,初起即有暑湿内蕴里热明显之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自是不同。

一、伏暑食疗方

1、清暑荷叶汤:

用荷叶3张、柠檬4片、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鸡内金6克、猪瘦肉60克(切块),洗净同煲煮汤,以肉熟烂为度,加入适量精盐、葱白调味,吃肉饮汤。可作伏暑病患者辅助饮食治疗,尤其适合邪郁少阳或热滞肠腑的患者饮食。

2、恢复期可服食疗粥:

干山药50克或鲜山药100~120克,洗净切块,粳米100克同煮粥,每日1~2次。

二、伏暑吃哪些对身体好?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三、伏暑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吃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3、忌热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等。

流感,流行性出血热,风热感冒,钩端螺旋体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