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12岁以内儿童
  • 典型症状:丘疹 角栓
  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罕见,发病常与外伤有关,家族史明显,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典型症状:丘疹 角栓

一、症状

皮肤损害为帽针头大小角化性丘疹,逐渐增大,直径约5~6mm,正常肤色,表面光滑,中心脐窝状下陷,嵌有棕褐色角栓物(不易剥脱),皮疹排列呈线状群集。约4~6周能自然消退,残留暂时性色素减退,不久于其旁可出现新疹。好发于12岁以内儿童,多见于躯干、四肢及面部,轻微痒。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发病常与外伤有关,家族史明显,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发病常与外伤有关,家族史明显,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于染色体导致的病因无法直接预防,只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本病的预后。本病预防主要是针对外伤进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故注意生活习惯,高危工作者,如建筑工人、采矿工人容易造成损伤,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遇事注意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产生冲突导致本病。

应与皮肤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yrle病)、穿通性毛囊炎及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鉴别。

某些遗传病可通过控制饮食达到阻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从而收到治疗效果。如苯丙酮尿症可出现患儿智力低下或成为白痴。但是如果早期诊断准确,在患儿出生后3个月内,给患儿低苯丙氨酸饮食,如大米、大白菜、菠菜、马铃薯、羊肉等,则可促使婴儿正常生长发育。

脓毒症和菌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