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小儿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
-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 发病部位:肾上腺,甲状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遗传患者
- 典型症状:血压高 全身代谢低下 阴部皮肤潮红 潮红潮热 肛周皮肤潮红
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症状
本症MENS Ⅱ型是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三者并存为特点。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或腺瘤)
占50%,表现为高钙血症。
2.嗜铬细胞瘤
占70%~80%,70%呈家族性。10%临床上无症状,90%呈嗜铬细胞瘤临床特征。多为双侧肾上腺髓质,与散发性嗜铬细胞瘤不同,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少数伴发神经纤维瘤病及小脑-视网膜综合征。
3.甲状腺髓样癌
占80%~92%,为起源于甲状腺C细胞的肿瘤。临床上除符合癌征特点的甲状腺肿大外,将因分泌降钙素及多种异源性激素(ACTH、VIP、5-HT等)而引起多种临床症群:皮肤潮红、腹泻、消化性溃疡、高血压,但血清钙并不低甚而偏高;测定血降钙素升高。
本综合征的主症是甲状腺髓样癌及嗜铬细胞瘤,对于临床上首先出现的任何病征,都应按MEN的可能存在进行检查。
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具有显著的家族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以儿童为多。
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预防
(一)预防
本病征病因未明,可能与子宫内受病理因素影响,或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受损害有关。有人认为本病为X性连锁遗传。因此应参考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参照出生缺陷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应作好遗传学咨询工作,作好孕期的各项保健工作。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二)预后
癌变迅速破坏者预后不良。
小儿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鉴别
本症须与MENSⅠ、Ⅲ型鉴别。本症MENS Ⅱ型是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三者并存为特点。Ⅰ型为甲状腺、垂体、腺学肿瘤为主;Ⅲ型以多发性神经瘤伴甲状腺髓样癌及(或)肾上腺嗜铬细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