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咽喉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干咳 扁桃体上有灰色膜 扁桃体充血 白喉假膜形成
一、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一般为2~4天。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下列类型:
1、咽白喉最常见
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
(1).无假膜的咽白喉
白喉流行时,部分患者仅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咽部只有轻度炎症。扁桃体可肿大,但无假膜形成,或仅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此类患者易被误诊和漏诊。
(2).局限性咽白喉
假膜局限于腭弓、悬雍垂等处,症状较轻。
假膜局限于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起病徐缓,自觉症状轻和中度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及轻度咽痛。扁桃体充血、稍肿胀,假膜初呈点状后融合成片。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微痛。
(3).中毒型咽白喉
主要由局限型及播散型转变而成。大多伴有混合感染。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此型表现症状:假膜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及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或有坏死而形成溃疡,具特殊腐败臭气。颈淋巴肿大,周围软组织水肿,以致颈部增粗(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高热、气促、唇紫绀、脉细而快、心律失常等。
(4).播散咽白喉
假膜由扁桃体扩展到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或喉头。假膜色灰白或黄白,边界清楚,周围组织红肿较重。双侧扁桃体肿大,甚至充塞咽门,导致呼吸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周围有水肿。
此型表现症状:全身中毒症状重,有高热、乏力、厌食、咽痛等;重症病例可引起循环衰竭。
2、鼻白喉
此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轻微或无,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见表皮剥脱或浅溃汤,鼻前庭可见白色假膜。
3、喉白喉
喉白喉约占20%左右。少数为原发性,约3/4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喉白喉由于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继发性喉白喉常发生在咽白喉基础上,伴有喉白喉的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但少数由于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程度不等的硬阻现象,症状表现为:粗糙的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紫绀,刀可因窒息而死亡。
4、其他部位的白喉白喉杆菌
可从侵入眼结合膜、耳、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损伤处,产生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
此型表现症状: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二、诊断
临床上疑似白喉的病人不必等待检验结果,应立即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白喉流行期的首例病人应做微生物学检验予以证实。
1、直接染色镜检
用棉拭采取假膜边缘部渗出物,涂片,用奈瑟氏染色或美兰染色,镜检有无含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细菌培养并进行毒力试验。
2、凝固血清棉拭培养法
将沾有马或牛血清的棉拭子放在无菌试管内,经8~10磅蒸气灭菌20~30分钟,并使血清凝固,且此凝固血清棉拭采取病人咽部标本,置37℃培养8~10小时后,直接涂片镜检。此法可作为大量检查时快速培养诊断之用。
3、培养检查
将棉试检材接种于鸡蛋斜面或Loeffer''''s血清凝固斜面培养基及亚碲酸钾平板培养基上,置37℃培养,待斜面或平板上长出典型的灰色疑菌落,挑取转种到鸡蛋呀或血清斜面进行分离培养,以供进一步形态染色或毒力试验鉴定。
4、毒力试验
1)豚鼠试验
取体重250g 豚鼠2只,其中一只试验前12小时,由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单位,供做对照。然后对照。然后各于皮下注射48小时的培养液2ml,若于2~4天注射抗毒素的豚鼠死亡,而对照豚鼠存活,便证明所试验菌株为有毒白喉杆菌。
2)E平板试验
将浸有白喉抗毒素的无菌滤纸条贴在含20%马血清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沿滤纸条垂直方向划线接种待测细菌,同时也接种已知产毒株和不产毒株做为对照。37℃培养48小时后,若待检菌株产生白喉外毒素,则在滤纸条和划线生长的菌苔交界外出现白色沉淀线。
一、白喉病原
1、形态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蓝色或深蓝色颗粒,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
2、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3、抵抗力
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60℃经10分钟或煮沸迅速被杀死,1%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孢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本菌对青霉素和常用抗生素比较敏感。
4、致病性
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白喉毒素是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多肽链,分子量为62,000。经蛋白酶水解后,可分为A和B两个片段,中间仍由二硫键联接。B片段,无酶活性,但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将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 )水解为烟酰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两部分,并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与ADPR共价结合,使EF-2失去转位活性,从而中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体上由受位转移至供位,肽链不能延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病变产生。 仅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因为白喉毒素就是β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tox )编码的蛋白质。tox 基因的表达与菌体无机铁含量密切相关,铁含量适量时, tox 基因表达,否则不表达。
白喉杆菌尚产生一些侵袭性物质,如类似于结核杆菌的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膜,导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
二、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仅在表层上皮细胞内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当局部黏膜有损伤时,如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增强。在白喉杆菌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变,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无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一个转位区。B亚单位可以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膜受体pro-hHB-EGF)结合,结合后通过转位区的介导,可输送A亚单位进入宿主胞质内(图1)。
A亚单位有毒性,可使细胞内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灭活。EF-2是肽链合成转位反应所必需的酶,因其失活后使核糖体“受位”上正在合成的肽链不能转位至核糖体“给位”,使氨基酰-t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肽链延伸反应停止,靶细胞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死亡,因而白喉毒素对哺乳动物的细胞有直接致死作用。细菌造成局部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血管扩张,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及白细胞浸润。外毒素对细胞的强烈毒性作用更加重了局部的炎症、坏死,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等凝结在一起覆盖在破坏的黏膜表面形成本病的特殊病变,即假膜。假膜一般为灰白色,有混合感染时可呈黄色或污秽色,伴有出血时可呈黑色。开始薄,继之变厚,边缘较整齐,不易脱落,用力剥脱时可见出血点。假膜形成处及周围组织呈轻度充血肿胀。喉、气管和支气管被覆柱状上皮的部位形成的假膜与黏膜粘连不紧,易于脱落造成窒息。外毒素由局部吸收,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毒素吸收量可因假膜部位及范围不同而异。咽部毒素吸收量最大,扁桃体次之,喉和气管较少。假膜愈广泛,毒素吸收量也愈大,病情也愈重。毒素吸附于细胞表面时,尚可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进人细胞内,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故临床上强调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外毒素与各组织细胞结合后可引起全身性病理变化。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经较著。心脏早期常扩大,心肌常有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以后可有多发性灶性玻璃样变,心肌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传导束也可被累及,最后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偶见心内血栓形成。神经病变多见于周围神经,髓鞘常呈脂肪变性,神经轴亦断裂。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均可受累,但主要为运动神经,第九和第十脑神经最易受累。受损神经很少坏死,因此白喉性麻痹几乎均可恢复。肾脏可呈混浊肿胀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上腺可有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肝细胞可脂肪变性,肝小叶可有中央坏死。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
白喉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
2.对密切接触者
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毒同时注射。
3.带菌者
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
(二)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隔离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
(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产生良好免疫力。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3次(0.5、1.0、1.0ml),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对白喉易感者或体弱多病者可用抗毒素作被动免疫,成人1000~2000μ肌注,儿童1000μ,有效期仅2~3周。
儿童应定期接受白喉计划免疫。白喉类毒素一般是与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混合,作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而使用。如果已经接种了白喉免疫的人与已受感染的人接触,应加强注射一次疫苗以增加保护性。
预后:白喉预后好坏与病人年龄、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的早晚有关。婴幼儿的病死率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重型咽白喉可产生严重中毒性症状,多在病后第2~3周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因。喉白喉可引起窒息。
一、咽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扁桃体炎
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称为“乳蛾”、“喉蛾”或“莲房蛾”。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热度高,扁桃体红肿,咽痛明显;分泌物较薄,色较淡,仅限于扁桃体,拭之容易剥落。
2.溃疡膜性咽炎
咽部有坏死性溃疡和假膜,常伴齿龈炎,易出血,口腔有恶臭。咽拭子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3.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热度不高,有白色片状块物附着于口腔粘膜,可蔓延至咽部。白膜松,易剥离。病变范围虽可很广泛,但中毒症状不显著。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扁桃体上有白膜,消退慢。涂片和培养无白喉杆菌,白喉抗毒素治疗无效。周围血液中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嗜异性凝集试验可呈阳性,特异抗全阳性。
二、鼻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鼻炎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2.鼻腔内异物
常为一侧性,检查时可发现鼻腔内有异物而无假膜。
3.先天性梅毒
又称胎传梅毒(prenatalsyphilis),病原体在母体内通过胎盘途径感染胎儿,可引起死产、早产,妊娠梅毒对胎儿的有害风险较正常孕妇高2.5倍妊娠合并梅毒其围产儿病死率高达50%。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梅毒发病率持续增高,胎传梅毒逐年攀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常伴有其他梅毒症状,鼻腔内有溃疡而无白膜。血清华康氏反应阳性。
三、喉白喉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气管内异物
有异物吸入史,当异物吸入时有剧烈咳嗽,以后咳嗽呈阵发性。无假膜发现,胸透时常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2.急性喉炎
儿童期的急性喉梗阻大多由于急性喉炎、麻疹并发喉炎和喉白喉所引起。由于原发性喉炎患者的咽部无假膜,故出现喉梗阻时不易确认;麻疹并发喉炎者有麻疹史;急性喉炎起病急,突然呼吸困难。如有白膜自气管切口处喷出,则应考虑白喉的诊断。
一、白喉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余甘子(油甘子)饮:油甘子、玄参、甘草等,每日约10克,开水泡,代茶饮。
青果萝卜饮:青果3~5个劈开,鲜萝卜(红皮、白皮均可)半至1个切开,煮水代茶饮,连服数天。
芦根萝卜饮:芦根30克,鲜萝卜12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预防白喉。
马兰头饮:马兰头、金银茶、甘草适量,煎汁代茶饮。
玉米麦冬饮:玉竹、麦冬、百合、石斛各15克,煎水连服1周。
用于白喉初愈,预防心肌炎及末梢神经麻痹。
二、白喉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1.流行季节可饮萝卜汁、青果汁、鲜芦根汤等,有预防作用。
2.发病期间,可细嚼酱茄子咽汁,饮丝瓜汁,化饮柿霜(3克)汁,均有治疗作用。
三、白喉最好不要吃什么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和不易消化、下咽的生硬的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