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克罗恩病(小儿Crohn病)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胃,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见于青年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低烧 便秘伴腹部包块 腹部肿块
小儿克罗恩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疼痛伴有肠鸣。餐后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如持续性腹痛,压痛明显,提示很贵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住院内脓肿形成,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
腹泻:为常见症状,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腹泻开始为间歇性发作,病程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一般无脓血或粘液,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腹部肿块:由于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
瘘管形成: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瘘管。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瘘管形成是Crohn病大把临床特征之一。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部分病人有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
全身表现
发热:常见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少数呈弛张高热伴毒血症,发热系由于肠道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
营养障碍: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致骨质疏松等。因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所致。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紊乱。
肠外表现
部分病人有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帮助肝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二、诊断
诊断本病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症状,体征,X线造影,内镜及病理检查各方面结果,即使如此,确诊也非易事,患儿起病初期不但临床症状轻微,病变形态学变化也可能不明显,因而一次临床检查无异常发现,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对可疑病例应定期动态观察,定期复查,以及时获得支持证据,由于没有一项检查指标对诊断具有特异性,故诊断确立常需根据临床,X线,内镜及组织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除外感染,变态反应,肿瘤等其他肠道疾病。
1.临床诊断
本病呈慢性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复杂,对长期有慢性腹痛,腹泻,便血,呕吐,厌食,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延迟及肠外表现者,应考虑本病,须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内镜检查及消化道X射线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及较长期的随访观察进行确诊。
2.诊断标准
小儿局限性回肠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国际上应用较多的为成人局限性回肠炎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0)制定的标准]以及Lennard- Jones标准,国内采用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克罗恩病的诊断与鉴别》标准,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制定的标准。
(1)WH0标准:
①非连续性或区域性肠道病变。
②肠黏膜呈铺路卵石样表现或有纵行溃疡。
③全层性炎症性肠道病变,伴有肿块或狭窄。
④结节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⑤裂沟或瘘管形成,有难治性溃疡。
⑥肛周病变,肛瘘或肛裂,凡具备上述①,②,③者为疑诊;再加上④,⑤,⑥之一者可以确诊,如具有④,再加上①,②,③中的二项者,也可确诊,确诊的患者均需先排除其他有关疾病。
(2)Lennard-Jones标准:有局限性回肠炎的临床表现者,符合下列标准则考虑本病诊断。
①首先必须排除下列疾病:
A.感染性肠炎:根据微生物学检查,包括必要时作耶尔森菌抗体检测。
B.缺血性肠炎:根据易患因素,病变分布特点和组织学特征。
C.放射性肠炎:根据病史。
D.淋巴瘤或癌:根据既往腹腔疾病,有提示性的放射学特征和预后。
②必须包括下列条件:
A.口腔→肛门:
a.唇或口腔黏膜慢性肉芽肿性损害,根据体检和活组织检查。
b.幽门,十二指肠疾病,根据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
c.小肠疾病,根据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和手术标本病检。
d.慢性肛门损害,根据临床体检和活组织检查。
B.非连续性病变:病变区域被正常黏膜分开,其间可能距离较大,或沿肠管长轴或环周有“跳跃状病损”(skip lesions),或散在溃疡(discrete ulcers),根据内镜,放射学和病理检查。
C.全壁炎:
a.裂隙状溃疡(fissuring ulcers),根据放射学和病理检查。
b.脓肿,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c.瘘管,根据临床表现,放射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D.纤维化病变:可能有非对称性和多发性肠管狭窄,并应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向心性肌性增厚相鉴别,根据内镜检查,放射学检查和病理检查。
E.淋巴细胞聚集(lymphoid aggregates):小的阿弗他溃疡活组织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聚集。
F.黏液:有急性炎症时,活组织检查可见结肠黏液滞留(retention of colonicmucin),根据活组织检查和手术标本病检。
G.肉芽肿:并非仅存在于所有的克罗恩病病例,应当与结核病的干酪样肉芽肿,异物肉芽肿或其他原因的肉芽肿相鉴别,根据活组织检查和手术标本病检。
3.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标准(太原,1993)
(1)临床诊断标准:局限性回肠炎多发生于青壮年,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的全肠壁炎,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好发于回肠,结肠(包括回盲部)和肛周,临床诊断依据如下。
①典型的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可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阿弗他口炎偶见,有时腹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炎性肿块,可伴有肠梗阻,瘘管,腹腔或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可伴有或不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多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皮肤病变,硬化性胆管炎,淀粉样变,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等。
②X射线表现: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CT可显示肠壁增厚的肠襻,盆腔或腹腔的脓肿。
③内镜检查:可见到跳跃式分布的纵行或匍行性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具备①为临床可疑,若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临床可拟诊为本病,急性发作时应除外急性阑尾炎,慢性反复发作时需除外肠结核,病变单纯累及结肠者需除外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手术探查获病理诊断。
(2)病理诊断标准:
①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
②镜下特点:
A.节段性病变,全壁炎。
B.裂隙状溃疡。
C.黏膜下层高度增宽(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纤维组织,淋巴组织增生等所致)。
D.淋巴细胞聚集。
E.结节病样肉芽肿,确诊:具备①和②项下任何4条,可疑:基本具备病理诊断条件但无肠系膜淋巴结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
4.北京协和医院制定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典型者均考虑局限性回肠炎的可能。
(2)X射线表现有胃肠道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CT显示肠壁增厚,盆腔或腹腔脓肿。
(3)内镜可见跳跃式分布的纵行或匍行性溃疡,周边黏膜正常或增生。
(4)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其他病理依据,同时具有上述(1)和(2)或(3)以及病理支持者可确诊。
小儿克罗恩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CD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
2、感染在C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3、与遗传有关,本病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
就发病率而言,白种人高于黑人,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15%;研究发现本病存在某些基因缺陷。以上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倾向。
二、发病机制:
以前的研究证明了16号染色体上的一种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氏病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里,在无菌环境中制备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经常不表现为IBD。因此NOD2基因是克罗恩氏病的易患基因非常好的候选,以及与克罗恩氏病发生、免疫反应和肠细菌作用有关的一种重要共同致病因子。
NOD2是一种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因,为感知脂多糖所必须并可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传递途径。
类固醇可抑制NF-κB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和其它细胞因子的表达。克罗恩氏病病人单核细胞NF-κB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加速。NOD2表达局限在单核细胞,在这里作为致病细菌成分的细胞浆受体。易患结肠炎的小鼠脂多糖信号传递有缺陷。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氏病的诊断通过临床、放射学、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确定。
将不确定结肠炎病人从研究中排除。6%克罗恩氏病病人是NOD2纯合子。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没有属于这一类的,对照组也没有NOD2纯合子。NOD2杂合子存在于18%的克罗恩氏病、6%的溃疡性肠炎病人,以及8%的对照。Hampe等人指出,突变少见,只有6.5%的克罗恩氏病病人是纯合子。
这种突变为克罗恩氏病的发生提供了高度风险。
NOD2和溃疡性肠炎之间没有相关性,但是NF-κB活化在克罗恩氏病强于溃疡性肠炎。
小儿克罗恩病预防
1.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应做好遗传病学防治工作。
2.积极防治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因病原体可致疾病的转移已得到证实。
3.应提倡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幼儿接触其他致敏原的机会而起到保护作用,合理休息,加强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改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训练,重视精神卫生。
小儿克罗恩病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痢疾,肠炎,结核及寄生虫等慢性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肠道症状的免疫缺陷病及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鉴别,局限性回肠炎在临床诊断中常因起病慢,症状不典型,检查结果特异性不高而有一定困难,尤其小儿患者对其症状描述可能欠准确,更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与其他疾病做必要的鉴别十分重要,主要与肠寄生虫病,肠结核,感染性肠病,急性阑尾炎,腹型癫痫,病毒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加以鉴别。
1.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我国结核病人数尚不算少,对于有长期低热,肠结核病变定位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者最多,临床过程缓慢,右下腹痛也最多见,与局限性回肠炎鉴别相对困难,X射线表现也很相似,慢性病例如腹部摸到炎性肿块时,应排除肠结核,在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者,多为肠结核,组织学检查可见干酪性肉芽肿病变,并常检到抗酸杆菌,不过肠结核者小儿少见,常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厌食等,可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体重下降,PPD皮试呈强阳性反应,造影或内镜可见病变极少只侵犯回肠末段,而更多地为回盲瓣结节不平,糜烂,变形,黏膜溃疡多呈环形,大小不一,可融合,肠管短缩变形,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有助鉴别,如活检能取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则非常支持肠结核诊断,如仍不能鉴别,可试用抗结核治疗。
2.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发生于结直肠的局限性回肠炎应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局限性回肠炎血便的发生率较低,病变多发生在回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区别这二者有时很难,后者常以直肠起病,回灌性蔓延,症状以脓血便为主,腹痛可不明显,结肠黏膜弥漫性颗粒不平,充血,多发散在浅糜烂或溃疡形成,溃疡浅,多有出血,而瘘管或卵石征象不见,病理上溃疡性结肠炎多无肉芽肿形成以资鉴别。
3.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小儿可有急性阑尾炎发作,本病出现右下腹压痛时,可似急性阑尾炎,在急性阶段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急性阑尾炎一般发作急,非慢性过程,发热可呈高热,右下腹痛局限于麦点及其周围,病情进展快,伴恶心,呕吐明显,查体麦氏点压痛,化验血白细胞明显升高,一般以往无低热,腹泻病史,抗生素治疗有积极效果,有些需手术治疗,一般与局限性回肠炎鉴别尚容易,但也有由于鉴别不足仓促手术,发现是局限性回肠炎致手术失败的病例,手术时如发现阑尾炎的病理改变与症状不符,应仔细探查回盲末端。
4.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c enteritis)
亦呈节段性分布,本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年,有地区性与季节性,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及暴饮暴食史,腹痛多以左上腹,左中腹为主,便血多见,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粪便,有腥臭味,中毒症状明显,病程短,很少复发。
5.盲肠癌(cancer of blindgut)
年龄多在40岁以上,呈进行性发展,右下腹块常见,质坚并有结节感,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显示盲肠有充盈缺损,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6.肠寄生虫病
小儿可患多种寄生虫感染,以肠蛔虫症居多,寄生虫有活动能力,常引起小儿脐周或不固定部位腹痛,症状多变,疼痛时轻时重。
7.感染性肠病
如细菌性痢疾等,一般有不洁饮食史,伴上腹痛,呕吐剧烈,发热,寒战,排黏液脓便或脓血便,病情发展快,大便培养可能找到致病菌,较易区别。
8.腹型癫痫
可表现阵发性脐周疼,疼痛呈锐刺痛,其他症状不突出,发作时可伴意识改变,多有一定诱因,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波形,而肠道检查无黏膜病损的征象。
9.消化性溃疡
发病于上消化道的局限性回肠炎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鉴别,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小儿也时有发生,上腹痛症状规律,伴反酸,嗳气,可有呕血,但体重下降不明显,无发热,胃镜下可见黏膜溃疡单发者多,溃疡圆形,边界整齐,周边少有结节,溃疡旁黏膜多正常,在形态学上不象局限性回肠炎,本病还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如肠淋巴瘤,再发性腹痛,蛋白丢失性肠病,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肛门狭窄及生长发育障碍等,根据病史和体检大多数疾病可以鉴别,必要时可行内镜和X射线钡餐或钡灌肠检查以资鉴别,应与肠壁穿透性炎症鉴别:侵犯大肠和小肠,发生在1岁以下,有深的穿透性溃疡,组织学与局限性回肠炎相似,然而此病可完全恢复不复发。
小儿克罗恩病饮食保健
小儿克罗恩病饮食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元素。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海产品等。要素饮食在空肠上段吸收,可减轻食物及消化酶对病变部位的刺激,起到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可输全血、氨基酸、白蛋白,必要时行肠道外静脉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