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小儿非特异性细菌的尿路感染)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输尿管,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寒战 高热 肾区叩击痛 惊厥 血沉增快
一、症状
由于小儿尿感很少局限于上述某一部位,有时难以分辨,所以常统称为尿路感染。 小儿以急性尿感为多见,其表现不像成人尿感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其症状变化多端。新生儿患病时,轻重不一。
轻者可以毫无症状,仅在尿培养时有细菌生长;重者发热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易激惹或嗜睡,有的还可以表现为黄疸、惊厥或消化道症状。婴幼儿患病时,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面色苍白、呕吐、腹泻、腹痛、腹胀、亦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嗜睡、惊厥、昏迷,泌尿道症状较轻时,仅表现为排尿时吠吵。
年长儿患 病时与成人差不多,患 肾盂肾炎时,有发热、寒颤、两侧肾区(腰部)有叩击痛;膀胱炎时,有尿频、尿痛、血尿;尿道炎时,有烧灼感,尿道口红肿。 慢性尿路感染大多由急性尿感迁延不愈。也可由于泌尿道畸形引起,此点与成人不同,病程在6个月以上,或多次复发,肾实质损害显著,肾功能持久不恢复而转为慢性。病儿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消瘦、发充迟缓、进行性贫血等。
二、诊断
1、中段尿检查(即排尿开始的一部分弃去,取中间一段的尿),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中如果白细胞超过5个则认为异常,如果见到成堆的白细胞则更有价值
2、中段尿培养和细菌计数,药物敏感试验,即清洁及消毒外阴和尿道口后,取中段尿细菌培养,这样可以明确尿内有无细菌。如有,属于哪一种细菌,然后根据菌落计数,细菌多于10万/毫升为感染。1000-10万/毫升为可疑,少于1000为污染。如果细菌接着阳性,要作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药物。中段尿培养最好在用药治疗之前进行,因为用药之后能药物将尿中的细菌杀死或抑制,得出阴性的培养结果而误认为不是尿感。
一、发病原因
各种病原微生物即为尿感的病因,大肠杆菌占75%~9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国家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感染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
二、发病机制
1.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
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
②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
③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
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尿反流机制: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
2.尿反流机制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
3.上行感染
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输尿管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长而弯曲,易于扩张,蠕动力弱,尿流不畅。
(2)病原菌:
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
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尿管膀胱反流。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暂时性。
(4)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
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后尿道瓣膜、肾盂积水、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感。
小儿尿路感染预防
宝尿路先天畸形发生率较高,加之生理上的特点,所以容易反复引起尿路感染,因此,预防宝贝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1、从孕早期就开始预防
孕妈咪在怀孕早期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身心健康,让胎儿的泌尿器官健康发育。如果在孕期出现羊水较少的现象时,应该警惕胎儿肾脏发育出现异常,及早做B超确定诊断,以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
2、宝宝出生后合理喂养
宝宝的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一般在1岁至1岁半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3个月以内的宝宝,食物中最好不要加盐:3个月以后可以吃稍稍带一点点咸味的食物,6个月以上逐渐增加一点点盐,但每天不能超过1克,以免损害肾脏功能。
3、腹泻时恰当进行补液
腹泻是3岁以内宝宝的常见病,发病时容易身体脱水,需要积极进行补液。但补液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行,既要避免身体脱水,又要避免补液过度引起水肿,对尿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诱发尿路感染。
4、不明原因的发烧应及早去就医
泌尿器官先天畸形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矫治,可减少对宝贝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当宝宝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时,一定要警惕是否存在尿路先天畸形,及早去医院做尿液常规检查。
5、注意会阴护理以免尿路感染
宝宝的尿路容易感染,妈咪要做好护理,特别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对于周岁的宝宝,除了要勤洗勤换尿裤、尿布,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清洗宝宝的小屁屁外,还应注意清洗方法,即由前向后清洗外阴,然后再清洗肛门,女婴更应注意这一点。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也应每天清洗外阴。提醒一点,给男孩清洗外阴时,一定要扒开阴茎包皮,把隐藏在里面的污垢洗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尽早穿封裆裤。
小儿尿路感染鉴别
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肾小管、肾间质和肾实质的炎症。主要为非特殊性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氏杆菌为最多(占60-80%),其次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少数为绿脓杆菌;偶为真菌、原虫、衣原体或病毒感染。有报告一些肾盂肾炎。特别是慢性期病灶和肾疤痕组织中,存在某些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有些还可寻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结合致病菌有抗体包裹以及肾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事实,表明肾盂肾炎的发病机理中存在着免疫反应性损害。
常以急性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而缺乏泌尿系统的特殊症状,故在发热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应警惕尿感的可能,并注意与其他系统的急性感染做鉴别。急性肾盂肾炎严重者可合并败血症,特别是在新生儿和有阻塞性肾病者,故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及血白细胞20?109/L~25?109/L的患者,应做血培养。
除尿感外,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程中可有暂时性尿白细胞增多,但有血尿、水肿和高血压;急性间质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亦有白细胞尿,均应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作鉴别诊断。
小儿尿路感染饮食
尿路感染多因为膀胱气化不利,而产生湿热,或有淤血阻滞等原因,可以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米,茯苓,生甘草能清热,可以结合使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防止感冒,才能减少感染的机会。保持精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