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血红蛋白尿 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脐部出血 皮肤瘀点 瘀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由多种病因所引起、发生于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过程加速,微循环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导致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被消耗,发生广泛出血。由于广泛形成微循环内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影响重要脏器功能,以至发生器质性变化。新生儿由于易患严重疾病,DIC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症状。
典型症状:血红蛋白尿 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脐部出血 皮肤瘀点 瘀斑

一、症状

1.出血 首发症状,皮肤出血最常见,皮肤淤斑、脐残端及穿刺点渗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肺出血、颅内出血。出血多且不易制止。

2.休克 由于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通路受阻,发生循环障碍,出现休克。

3.栓塞 受累器官缺血缺氧致功能障碍,甚至坏死。包括肝、脑、肾、肺、消化道 .临床表现为肝、肾衰竭、呼吸窘迫、惊厥、昏迷、肺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淤斑或坏死。

4.溶血 纤维蛋白丝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红细胞变形受损发生溶血。有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

1.病史 观察原发病的发展变化,观察出血倾向的变化。

2.DIC的主要指标 监测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等项目的动态变化。

3.原发疾病 存在易引起DIC的有关疾病。

4.出血倾向 临床多发性出血倾向。

5. 微循环障碍与休克 广泛微血栓致微循环障碍,回心血及排血量不足,全身小动脉扩张→休克,血压下降→ 休克加重DIC。

6.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7.血小板下降 血小板

89.3P试验 3P试验阳性或FDP 0.2g/L(肝病时0.6g/L)。

9.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减少或高于4g/L(肝病时<1g/L)。

1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或呈动态性变化;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s。

1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70min或纤溶酶原减少。

12.其他 Ⅷ∶C减少,VWF∶Ag增高,Ⅷ∶C/VW∶Ag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血浆B-血小板球蛋白(B-TG)或血栓氧丙烷A2(TX A2)增高;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增高或纤维蛋白转换率增速;血栓试验阳性。

二、诊断标准

1.绝大多数(约90%)有明显出血倾向,常为皮肤、粘膜、内脏等广泛出血,如胃肠、肺和颅内出血等;

2.少数有弥散性栓塞(如皮肤坏死等);

3.90%有血小板降低,外周血红细胞畸形碎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因子I、V、Ⅷ亦降低,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高。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发生于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种出血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1.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风疹、单纯疱疹、巨细胞等病毒感染。

2.分娩合并症:如胎盘早期剥离、胎儿窒息、子痫等。

3.呼吸障碍: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窒息、羊水吸入等。

4.其他:如体温过低、硬肿症、坏死性肠炎、Rh值溶血症、缺氧、酸中毒等。

新生儿DIC 比较常见,这也与新生儿某些生理特点有关:

1.免疫力低下 易患重症感染。

2.凝血因子下降 各种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如纤维蛋白原和Ⅶ因子不能通过胎盘;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不成熟,维生素K依赖因子普遍水平偏低,尤以凝血酶原为明显。

3.反应性低下,调节功能差 易出现低体温、呼吸及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清除能力低。

4.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纤溶活动较强。

5.某些产科因素的影响

(1)感染:严重感染是导致新生儿DIC的主要原因。

(2)缺氧:缺氧导致酸中毒、血黏度增高。

(3)寒冷损伤:由于寒冷及皮下脂肪变硬,微循环灌流不足,毛细血管损伤。

(4)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磷脂类凝血活酶物质,促发DIC。

(5)其他:早产儿因易发生各种疾病及凝血机制不完善,DIC发生率较高。

某些产科因素,如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严重妊娠高血压等,由于胎盘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胎儿循环,促发DIC。

二、发病机制

DIC是许多疾病并发的一种病理过程, DIC的发生、实质上是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发生病理性激活。

1.凝血系统被激活致病因素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可使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膜缺损,血小板因子(PF3)及TXA2被释放,血液与暴露的血管壁胶原组织接触,Ⅻ因子立即被激活并经“瀑布”式系列反应形成血液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血液(内凝)系统。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使组织或血管壁损伤,释出组织凝血活酶,经一系列激活过程,最后形成组织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组织(外凝)系统。活性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又能激活Ⅻ因子,使纤维蛋白单体合成纤维蛋白凝块,完成血管内凝血。

此外,致病因素尚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

(1) 血小板及(或)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凝血物质,加速凝血过程;

(2) 二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肝脏疾患),不能清除血液中过多的促凝血物质,均可导致DIC的发生。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被激活 在凝血系统被激活过程中,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主要有以下4种途径:

(1)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

(2)被激活的Ⅻ因子,使血管舒缓素原转变为血管舒缓素,后者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3)某些脏器如肺、脾、肾、子宫等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DIC时,这些器官常受累,纤溶酶原激活物释入血循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4)缺氧、酸中毒、失血、创伤、手术等均能激活纤溶活动。

纤溶酶形成后,作用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使之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加重了出血。

一、预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和临床出血综合征。

在儿科涉最常见的是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感染,其次是缺氧、休克、溶血、细胞及组织损伤等均可引起,本病预防的关键主要靠早期诊断,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小儿如患重症败血症、肺炎、急性溶血、新生儿重度窒息等,应及早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病情加重产生DIC。

一、鉴别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TTP)、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相鉴别。

1.新生儿出血症 首先应与维生素K缺乏所致新生儿出血症鉴别,婴儿一般情况好,血小板计数、PT、PTT、纤维蛋白原正常,血中FDP正常,维生素K治疗很快显效。

2.严重肝病 严重肝病时常有出、凝血检查异常,因有多发性出血、黄疸、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应结合临床分析,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肝素治疗无效果等。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是在毛细血管广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4. 其他 此外,血友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亦应排除原发性纤溶亢进极罕见,链激酶和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别,因为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如出血、FDP升高

两者区别主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血栓形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循环;原发纤溶是在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