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山菲利普综合征,粘多糖病Ⅲ型,粘多糖增多症Ⅲ型,粘多糖贮积病Ⅲ型)
-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 发病部位:关节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一般在4~7岁发病,10岁时最严重
- 典型症状:抽风 关节僵直 脾肿大 肌性肌无力 智力减低
一、症状
进行性智力低下是本症的最显著特征。生后1岁内智力发育均正常或仅有轻度落后,智力低下一般在4~7岁出现,10岁时已很严重。在智力低下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风、运动过多、痉挛性四肢瘫、全身无力、攻击性行为等,此为该症最突出的症状。
身材改变较轻或表现正常,仅有1/4的病人表现矮小。大多数病人面部表现正常,少数病人表现头大、面容丑陋、腹部膨隆、进行性耳聋、关节僵直和手屈曲呈爪状。骨骼改变仅有多发性成骨不全和顶骨后部致密、增厚。这些改变对诊断本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肝、脾肿大为轻度到中度,无角膜浑浊。无心脏受累。
二、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和尿液分析结果,应怀疑该型综合征的诊断,而确诊必须依靠证实有特异的酶缺陷,因为本型4个亚型临床表现相似。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根据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结果,可将本病分为A、B、C、D四型。A型是由于溶酶体乙酰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引起;B型是由于N-乙酰-α-D-氨基葡萄糖苷酶引起;C型是由于乙酰CoA-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缺乏引起;D型是由于N-乙酰-α-D-氨基葡萄糖苷-6-硫酸酯酶缺乏引起。上述酶缺乏使硫酸乙酰肝素不能逐步降解,而在肝及组织内贮积,并大量随尿排出。虽然酶的缺陷不同,但4型的症状完全相同,临床上不能区分。4型细胞可以相互矫正代谢缺陷,使4型病人细胞内的黏多糖沉积都得到矫正。这种“交叉矫正”现象大概是因为不同型病人的成纤维细胞可以相互供给细胞缺乏的酶所致。
病理: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以及直肠黏膜细胞中有大空泡形成。脑室扩大,脑实质神经元严重变性和脱失,而残留有神经元气球样变,内含脂质而外观肿胀;脑灰质鞘脂大量增多。基底神经节和视神经节细胞变性肿胀。脑的这些病变就是临床上严重智力低下的原因。
电镜检查显示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质包涵体;具有均匀颗粒物质及小同心圆性膜小体空泡,具有亲水外膜和斑马小体空泡。
组织化学检查证明脑、肝、肾所沉积的黏多糖主要为硫酸乙酰肝素,脑组织中还有糖脂、GM神经节苷脂含量增加。
一、预防: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鉴别诊断的注意事项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相同。
饮食保健:注意饮食合理,宜清淡为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