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型多血管炎(微型多动脉炎,微型多发性血管炎,微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无尿 少尿 蛋白尿 水肿 肺含水量增加
显微型多血管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本病确诊前可有较长时间的无症状期。也可在暴发期前数天或数年内有类似关节痛或咯血等全身症状。其病程跨度在4周~2年。多数患者在确诊前即有全身症状,如无诱因的全身不适、发热、体重减轻等,确诊时往往56%~70%的患者伴全身明显改变。有的患者从症状初发至诊断明确历时超过1年。多数患者从肾脏症状首发至肾活检的间隔期短于1个月。
1.肾脏改变
MPA主要特征为100%肾脏受累,大部分患者表现RPGN、少尿或无尿、血尿,且1/3呈肉眼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见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严重高血压并不多见,肾功能可呈进行性减退。
2.肺受累
12%~29%本病患者伴有肺出血,也是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咯血为常见肺部受累表现,轻则痰中带血丝,重则大量咯血。多数病例在入院1月内出现,但亦可长期存在,伴呼吸困难和贫血,肺出血可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常见影像学特征为肺泡阴影而无肺水肿或感染。一氧化碳转换系数升高(≥30%)亦提示肺出血,可依靠支气管肺泡灌洗法确诊。部分小血管性肺血管炎患者临床影像学功能检查符合间质性病变过程,类似特发性肺纤维变性。
3.其他临床表现
与PAN相类似,65%~72%患者有骨骼肌受累(肌痛、关节痛、关节炎);44%~58%有皮肤改变(紫癜、片状出血);胃肠道症状有腹痛(32%~58%)和消化道出血(29%);仅14%~36%患者有外周神经病变,较PAN少见;眼、耳、鼻、喉等处病变较PAN多见,个别患者有口腔溃疡。
二、诊断
有多系统损害尤其肺、肾损害,组织病理为小血管炎症而无肉芽肿形成,肾病理为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阴性。血清P-ANCA阳性,抗MPO抗体阳性,可诊断本病。
显微型多血管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清。有家族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型同胞中出现本病并急进性肾炎的报道,故认为基因敏感和外界环境共同引发本病。引起血管炎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复合而并非单一的。
二、发病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对血管的致病作用日益引起高度重视。ANCA在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MPA中阳性率明显升高。致病抗原的主要成分是白细胞髓过氧化酶(MPO)或蛋白酶3(PR3),产生相应的特异性白细胞胞质抗体,造成血管壁损伤。ANCA学说引起国际广泛兴趣,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引起血管炎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复合而并非单一的。
近来,ANCA被认为是血管炎内皮损伤发展的重要病因,尤其在WG和MPA中。体外实验示ANCA可刺激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并诱导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致敏的白细胞溶解培养中的内皮细胞。由于ANCA的靶抗原MPO和PR3仅存在于噬天青颗粒中,故ANCA-PMN(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激活机制尚未阐明。曾从致敏PMN胞质膜上测及PR3,而后在体外和离体研究中示TNF-α及IL-8的协同作用于PR3,使其由颗粒内移至中性粒细胞膜上。
细胞因子诱发黏附分子的表达(LFA-1,ICAM-1和ELAM-1)致PMN和内皮细胞紧密接触,细胞因子致敏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循环中ANCA的共存使ANCA引发后续级联反应而发生血管炎。尽管实验与临床均有所发现,但PR3-ANCA和MPO-ANCA在血管炎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仍不详。
抗内皮细胞自身抗体(AECA)直接针对内皮细胞表面抗原,有认为是血管炎的致病因子,但其在血管炎中的靶抗原及其在病机中的意义尚知之甚少。由于其在原发性血管炎和继发于系统免疫疾病性血管炎中均可检见,故为非特异性指标。研究示28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71%可见血清中AECA阳性。部分AECA阳性血清可与内皮细胞产生补体依赖性或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提示AECA介导参与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尤其在原发性血管炎中(WG、MPA和川崎病),其可通过颗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的Fcγ-受体的结合增强内皮黏附力而致内皮损伤。黏附作用本身或其他毒性分泌物刺激亦可使细胞激活。尽管在原发性血管炎中普遍有AECA升高,但其特异性差,故对此类抗体的实用意义有待进一步评价。 细胞因子可能与血管炎的发病相关联。有报道PAN和CSS血清中TNF-α、IL-2显著上升,TNF-α、IL-1β中度升高。与本型发病相关联的是IL-1和TNF-α,它们可激活内皮细胞和PMN而引发或至少促使内皮损伤。Kelow等报道TGF-β(转换生长因子β)、IL-6、IL-8在血管炎中表达增强。
PAN患者同种群外周神经和肌肉供应血管的免疫组化研究表明炎性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尤以CD4 为主),浸润细胞表达免疫激活抗原如IL-2R,转铁蛋白受体和HLA-DR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免疫机制参与PAN损伤的发展,并使损伤期延长。
显微型多血管炎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一般认为好发人群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防护,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到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发生过敏反应。尤其对高敏体质人群,更应注意避免各种致敏因素,可有望预防引发本病。
显微型多血管炎鉴别诊断
一、鉴别
1.韦格内肉芽肿
也是小血管坏死性炎症,多有鼻、鼻旁窦、肺、肾损害。鉴别点在于韦格内肉芽肿病有肉芽肿形成。血清C-ANCA阳性,抗PR3阳性。
2.古德帕斯丘(Goodpasture)综合征
症状与MPA相似均有肺出血和急进性肾炎,但血中可找到抗基底膜抗体,肾病理免疫荧光有特征性肾小球基底膜线性IgG、C3沉着。
3.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经典型多侵犯中等动脉及其分支处,而后者累及小动脉及小静脉,特点是中小动脉坏死性、非肉芽肿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是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两者的主要鉴别点,如中等动脉及小动脉同时受累,即称为结节性动脉炎重叠综合征。两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显微型多血管炎饮食保健
多吃水果,疏菜,赤小豆,红枣。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豆制品及发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