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肝,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咳嗽 脾大 腹水 脾肿大 腹部肿块
一、分类
囊型棘球蚴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从至发病为10―20年或更长。临床表现主要看虫体寄生部位以及囊肿大小与和无并发症有关。发病的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1.肝包虫囊肿
占70%左右。
多位于常接近肝脏表面,肝脏的右叶(80%~85%),故主要症状是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但不会有任何疼痛感觉,囊肿多为单个,位于膈面,向腹腔突出,也可为多个。表面光滑,质度较坚。肝脏右叶顶部膈肌升高是因为包虫囊向上生长,使运动受限。而位于肝门附近的肝包虫囊向下生长,或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症,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主要表现为脾肿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或腹水,但不常见。极少数患者(2%~3%)叩诊时可触到包虫震颤,因子囊互相撞击导致。巨大肝右叶包虫囊患者的肝脏左叶常有代偿性肿大。左叶包虫囊的体征出现较早且较显著。
肝包虫病主要有感染(16.2%~26.9%)和破裂(4.3%~11.5%),两者交叉里通常会有以下两种结果:
(1)肝包虫囊穿破
包虫囊内张力甚高,诊断性穿刺无不引起囊液外溢。包虫囊破裂不仅被挤压造成也可因外伤引起。大量囊液破入腹腔或胸腔可造成过敏性休克,并使囊液中头节播散移植至腹腔或胸腔内产生多发性继发包虫囊肿。
(2)来自胆管的细菌感染
也可因外伤或穿刺引起。临床上有发热,肝区疼痛,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酷似肝脓肿。但由于外囊囊壁较厚、细菌与毒素不易吸收入血,故毒血症症状较轻。肝右叶顶部包虫囊感染,除膈肌抬高,运动受阻外,也可引起反应性胸膜炎与积液
2. 肺包虫囊肿:占20%~30%。
这种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多见于右肺和下叶,通常为单个,多发者少见。早期肺包虫囊较小,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胸部X线透视时发现。肺包虫囊逐渐长大就会出现如下一系列症状:胸痛、咳嗽、痰血等,胸痛为持续性隐痛。可压迫周围肺组织,引起肺萎陷和纤维化。由于肺包虫囊肿的纤维外膜及包虫囊的角皮层较薄,故易破裂。约1/3痰中带血亦较常见,偶尔包虫囊肿破裂时可发生大咯血。约1/3患者包虫囊穿破至支气管,穿破时患者突然发生阵发性呛咳,呼吸困难,咯出大量水样囊液与粉皮状角皮膜以及咯血等症状,偶尔因大量囊液溢出与堵塞引起窒息。并发感染时,患者有发热、咳脓痰等症状。少数病例可破入胸腔,引起包虫性胸膜炎。
3.脑囊包虫囊肿
多见于儿童,发病率在1%左右。
多见于儿童,发病率在1%左右,常见于顶叶,通常会伴有肝与肺包虫病。临床症状为头痛、视神经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常有癫痫发作。脑电图拍片出来可以看到局限性慢波。颅脑CT扫描及磁共振影像可见大的囊肿阴影,对于定位与定性诊断有特殊贡献。
4.眼眶包虫囊肿
低于10%。
眼眶包虫病可发生于眼眶任何部位,其症状与一般眼眶肿瘤相似,即眼球突出、偏位而引起复视。眼球突出严重时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甚至发生全眼球炎或眼球萎缩。有的包虫囊可生长很大,充满整个眼眶,并可腐蚀眶壁,侵犯到颅腔。也可压迫视神经而产生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或视神经萎缩。包虫偶可寄生于眼内,在玻璃体内逐渐长大,导致失明。
5.其他器官的细粒棘球蚴病
10%左右。 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脾、肾、脑、骨、纵隔、心脏、肌肉和皮肤、膀胱、卵巢、睾丸等部位,泡型包虫病可发生肺、脑等部位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占位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几乎都伴有肝或肺包虫病的症状。有刺激或过敏反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可同时存在2种棘球蚴混合感染。个别泡型包虫病病人可出现寄生虫性栓塞。
二、诊断
结合症状及免疫学方法可初步诊断。张京元(1990)报告对8种免疫诊断方法的比较,ELISA和ABC-ELISA敏感性最高,其次是IHA,琼脂糖凝胶扩散最差。特异性以酶标记对流免疫电泳最高。因此以上述三种方法结合应用是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可靠方法。另外X线、CT检出率较高。
一、发病原因
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犬是棘球蚴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感染机会就增多。人类生产活动 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我国棘球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宗教习俗的影响,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率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棘球蚴病,更不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因此,感染率以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最多,农民次之,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较少。除了与大部分人从事牧业生产有关外,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系,如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其他非流行区不断有棘球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中狗、猫等对病原的传播作用有关。疫区动物未经检疫和处理被直接输入内地也是传播扩散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
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粘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但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即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均能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
据甘肃省人民医院426例与国内综合报告895例分析,包虫囊在体内分布为:脑0.2%~0.3%;脾1.3%~2.7%;肾0.3%~0.4%;骨骼0.2%~0.9%;女性盆腔1.9%~3.3%肝75%~78%;肺8.5%~14.5%;。小儿包虫囊体内的分布与成人的分布有差别,脑包虫病占3.5%~4.3%。肺包虫囊发生率也较高。六钩蚴在肝脏内沉着后第4天发育至40μm直径大小,并开始出现囊腔;第3周可见囊泡,直径达250μm;第5个月达1cm,并分化为角皮层与生发膜。此后生长速度约1mm/月,或1cm/年。包虫囊一般达10cm才出现症状;达20cm时出现囊性包块。肺包虫囊生长速度较快,1年可增长4~6cm。
细粒棘球蚴病预防
加强群众的健康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食物应煮熟,不饮生水、生奶,不吃生菜。避免与狗密切接触,对儿童尤为重要。
1.控制传染源
广泛宣传养狗的危害性。因为狗不仅可以传播包虫病,还可传染狂犬病、黑热病、蛔虫病等。野狗应予捕杀。必须留养的狗如牧羊狗、警犬等应予登记,定期检疫。对流行区的犬进行普查普治,应定期服驱虫药如吡喹酮5mg/kg体重,顿服。1次/6周。狗粪也应作无害化处理。
2.做好家畜放牧与饲养
狗舍应与羊圈分开。不用感染的猎物喂狗,不以屠宰后羊的躯体及内脏下脚作为狗的食料可预防感染。牧羊区的狗应反复驱虫治疗。重视饲料卫生与畜舍清洁。推行四季轮流划区放牧,可减少感染。人畜应分塘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3.严格执行兽医卫生监督
加强肉类检验制度,加强屠宰场的管理 病畜的内脏要深埋,把病羊内脏深埋或烧毁,或者经煮熟后再作牧羊狗的饲料。防止被犬吃食后感染本虫。避免犬粪中虫卵污染水源。
细粒棘球蚴病鉴别
1.与泡状棘球蚴病鉴别
泡状棘球蚴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肝。在我国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等地有病例报告。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较短(1.4~3.4mm),体节2~5节,偶为6节,吸盘及大小钩均较短小,头钩和睾丸数亦较少。泡球蚴不形成大囊泡,而成海绵状。囊泡生长较快;子囊为外生性,原头蚴数少,以上均与细粒棘球蚴不同。
需与非寄生虫性囊肿如先天性肝囊肿、肝血管瘤等相鉴别。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2.潴留性肝囊肿
为肝内某个胆小管由于炎症、水肿、瘢痕或结石阻塞引起分泌增多,或胆汁潴留引起,多为单个,也可因肝钝性挫伤,致中心破裂的晚期。病变囊内充满血液或胆汁,包膜为纤维组织,为单发性假性囊肿。
3.先天性肝囊肿
由于肝内胆管和淋巴管胚胎时发育障碍,或胎儿期患胆管炎,肝内小胆管闭塞,近端呈囊性扩大及肝内胆管变性,局部增生阻塞而成,多为多发。
细粒棘球蚴病饮食
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