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小儿Thomsen病,小儿Thomsen综合征,小儿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综合征,小儿托姆森病,小儿托姆森氏病,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病,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症,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症)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肌肉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肢体僵硬感 肌肉肥大 肌肉挛缩 眼睑痉挛 颈项强直
  肌强直综合征(myotonic syndrome)又名Thomsen病、先天性肌强直症(myotonia congenita)、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综合征、Thomsen综合征,是一组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等疾病。  共同的特点是:随意肌主动收缩后,或给予各种机械性刺激或电刺激后,出现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不能立即松弛。强直性收缩的肌肉僵硬,但不伴疼痛。寒冷、兴奋、忧虑、疲劳、发热等均可使肌强直加重。用叩诊锤叩击肌肉,可出现肌球。肌电图可出现强直电位。
典型症状:肢体僵硬感 肌肉肥大 肌肉挛缩 眼睑痉挛 颈项强直

一、症状

肌肉强直始于新生儿时期或婴儿期,青春期出现显著的肌肥。

下肢肌肉强直:造成起立、迈步及上台阶时肢体发僵、动作笨拙,行走困难,严重时可不能活动。

手及前臂肌群强直:持物后不能立即放松。

面部肌肉强直:啼哭或打喷嚏时用力闭眼后,眼睑发生痉挛,不易立即睁开。

出现帐篷形上唇,伴有呼吸困难、吮吸。

咀嚼肌强直:进食时因咀嚼肌收缩不能立即放松。

鄂肌无力:出现支气管误吸,下颌张开。

膈肌、肋间肌无力,肺部法语不成熟:呼吸困难。

尿道括约肌强直:排尿困难。

特点:

情绪改变、受凉、疲劳、发热可使症状加重,温暖可减轻症状。

反复做同一动作,受累肌群的强直时间可逐次缩短乃至消失。

二、诊断

1、患儿全身肌肉常发育良好,肌力、肌张力及反射均正常,无肌萎缩。

2、患儿用力闭目或紧握检查者手持续5s后立即放松,出现肌强直,反复活动多次,强直减轻。

3、用叩诊槌叩击静止的肌肉:局部肌肉,特别是三角肌及舌肌,出现凹陷,持续半分钟左右消失。

4、用叩诊锤击大鱼际的肌肉:拇指对掌而不能立即松弛。

5、进行肌肉活检及肌电图。

一、发病原因

本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

目前具体病因不明,认为是染色体7q32部位编码骨骼肌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引起。

二、发病机制

可能与神经肌肉接合处乙酰胆碱产生过多有关。

三、病理变化

可见肌肉苍白和肥大,肌肉中肌纤维及肌质增多。

孕妇产前诊断进行羊水、绒毛膜、绒毛组织活检,检测CTG 重复序列。

一、鉴别:

1、萎缩性肌强直

青春期后发病,有明显肌萎缩、肌无力。

伴内分泌及营养障碍,常出现秃发、睾丸萎缩、白内障等症状。

对叩击及电流刺激无强直性反应。

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可有秃顶、窄面、白内障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症状。

肌电图呈典型肌强直电位。

3、先天性副肌强直

自幼年起病,出现轻肌强直,无肌萎缩,肌肥大不明显。

无寒冷刺激时仍有肌强直。

4、某些药物诱导的肌强直

如肌松剂、去极化剂、麻醉剂、治高胆固醇血症药物。

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肌电图呈奇异的高频放电(假性肌强直),肌水肿明显。

伴腱反射缓慢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体征。

6、Schwartz-Jampel 综合征、肌纤维颤搐、痛性痉挛-肌束震颤综合征、持续性肌活动综合征、病理性痛性痉挛综合征、高钾型周期性瘫痪、僵人综合征及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缺乏性收缩等。

无叩击性肌强直及典型肌电图异常。

7、其他

家族性发育过度、肥大性多发性肌病和Bruck-DeaLange 综合征等。

多注意一下生活习惯,主要还是以维生素、蛋白质高的食物吃。

营养不良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