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脾外伤(小儿脾破裂)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拒食 烦躁不安 左腹屈曲
  由于外伤使脾脏遭受强烈振动而破裂或撕裂,造成内脏出血,脾外伤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未得到及时救治,常造成休克、死亡。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拒食 烦躁不安 左腹屈曲

一、症状:

1.患儿左上腹受直接重击或严重摔伤撞伤后,不能立刻直立,甚至不能立起、左腹屈曲。卧位喜左侧向下、腰向前弯曲,不敢活动。

2.可出现腹痛、腹胀、精神不佳、拒食等症状,严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等休克前期症状。

3.左上腹、下腹甚至全腹部均有压痛,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伤后开始左上腹疼痛逐渐延及下腹,以致全腹部钝痛,呈持续性。常伴左侧低位肋骨骨折。

二、诊断:

由于脾破裂多为摔伤、撞伤等复杂伤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对每个患儿都作全身系统检查,包括:五官反应、颈部活动、胸部听诊、四肢脊柱以及血尿常规,伤后至少观察6h。必要时作X片、CT、MRI等检查,争取安全、快速确诊。

1. 胸部听诊:左上腹触诊有压痛,叩诊浊音。

2.腹腔穿刺为血腹则诊断基本确定。

3. B超检查:可显示脾外形及裂口,并能估计出血量与有无血肿形成,为必要时手术前重要诊断方法。

4.血象检查:早期基本上正常,十余小时后可见明显贫血。

5.如果考虑为脾自然破裂或病理性大脾破裂,则需进一步诊断脾大的原因,以便止血后进行根治。

6.有外伤史和上述临床表现应警惕脾破裂的发生,结合辅助检查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脾为实质性器官,被膜张力较高,质地较脆,为腹内固定性器官,但又有一定的活动度,易受强烈振动而破裂或撕裂。脾外伤常为摔伤、撞伤、或车祸等严重闭合伤中的一部分,因此就有可能诊断严重明显外伤如头颅伤、多发骨折等而忽略脾破裂,或诊断脾破裂而忽略其他器官损伤,所以诊断时要尤为小心。

1. 腹部钝挫伤及严重摔伤撞伤等,脾破裂的发生率占首位,常与肝破裂同时存在。若腹部被钝器所伤、摔伤或撞伤事故可出现脾外伤,脾外伤多为间接性震动伤所致,极少为直接受力损伤。

2.正常脾在左季肋保护之下不易受伤,但强烈震伤下,仍为腹内最易破裂之器官。如果脾大而有病变,特别是充血的大脾,暴露于季肋之下,则更易破裂。因病增大之脾则破裂的机会更高,可因不注意的轻微损伤而致破裂,称为“脾自然破裂”。

二、发病机制

因脾膜张力高,破裂后不易对拢,故易出血不易止住。内出血为突出的病理,常因大量出血而引起休克。

因脾被膜薄,脾周围缺乏结缔组织,破裂后,血流入自由腹腔,破口处难得保留血凝块而粘连愈合,即使暂时止血,再出血的可能性也较大。

预防:加强对小孩的看护,防止各种外伤和意外发生。

一、鉴别:

脾外伤常与肝破裂等同时存在,或既往有脾脏的增大,应注意鉴别是否伴发了脾破裂。

1.脾脏增大:是婴儿及儿童时期的常见体征,一般见于全身性疾患,如感染、血液病、代谢病、肿瘤等,仅限于脾脏本身的疾病则少见。急性感染时,常于数天内即见脾脏充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脾大则主要由于增生性浸润。

2.脾破裂:脾脏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可分为外伤性破裂和自发性破裂。

饮食要注意清淡。手术后前几天根据个人状况调节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多吃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有利伤口的恢复。补充多种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多吃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不要吃辛辣食物。

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