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腹膜疝(盆底腹膜膨出)
- 挂号科室:普外科
- 发病部位:盆腔,腹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女性
- 典型症状:胀感 里急后重 胃肠气胀 食欲不振 原发性便秘
盆底腹膜疝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或粪便排出困难,少数病人二者兼有。据统计,约有83%的盆底腹膜疝患者有明显的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的症状,如排便困难时需过度用力,有便不尽感、肛门直肠胀感、重复排便等症状。排便障碍严重时,需手助排便,如有的病人在排便时感觉阴道、会阴部膨隆,常需按摩肛门周围或阴道后壁方能排出部分粪便。
2、其他症状:如心情烦躁、腹胀、腹痛、恶心、食欲不振、腰、骶尾部痛等等。
3、体检 嘱病人做模拟排便动作时,直肠前壁有饱满感,阴道后穹隆区出现一膨隆。直肠、阴道双合诊可扪及两者间有肠襻等疝内容物存在。
二、诊断
本病诊断无典型依据,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双合诊或三合诊、排粪造影和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
盆底腹膜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盆底腹膜疝是由于盆底肌的薄弱、盆底腹膜过度松弛、阴道后壁上部筋膜支持结构损伤,在长期腹内压力增高的作用下,Douglas陷窝逐渐加深,盆底腹膜腔扩展、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与阴道之间而形成。
1.盆底肌肉变性、松弛,导致盆底脱垂 多见于老年肌肉及纤维结缔组织退变和肥胖者。
2.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变性、松弛、薄弱 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包括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女性在反复妊娠、分娩等的过程中易导致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反复受牵拉、扩张损伤,可导致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损伤其变性、松弛、薄弱。
3.腹内压增加 某些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使腹内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发病机制
盆底腹膜疝的疝囊由盆底腹膜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前区域而形成。疝内容物多为小肠、乙状结肠,子宫和大网膜亦可疝入。
1.病理生理
与其他腹外疝不同是,盆底腹膜疝的疝环口很大,极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但导致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其机制为:
(1)疝内容物直接压迫直肠、肛管,并封闭了肛管上口,妨碍了粪便的排出。且愈用力排便,疝内容物对直肠前壁的压力愈大,粪便排出就愈加困难。
(2)疝内容物将直肠挤压至骶骨表面,使粪便停滞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以上,不能进入直肠并诱发排便反射,致使水分吸收,大便干结而难以排出。
(3)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时,多见于系膜过长或乙状结肠冗长患者,当其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时,可使乙状结肠扭曲成角,阻碍粪便通过等。
据文献报道,本病常同时伴有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膀胱膨出、子宫或阴道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疾病。在排便困难的患者中约18%由小肠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引起,其中1/3合并有直肠(内)脱垂。Fenner报道234例排粪造影者中有9例为乙状结肠疝;Jorge报道463例排粪造影者中有24例为乙状结肠疝。
2.病理分型
Bremmer在排粪造影和盆底腹膜造影的基础上,将盆底腹膜疝分为3种类型:
①直肠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位于直肠壁套叠内的一种疝,与直肠前陷凹滑动性内疝、直肠(内)脱垂时的直肠壁内疝相同。
②间隔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盆底腹膜(疝囊)凸入到直肠阴道隔中,并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可达会阴水平。
③阴道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突入阴道内的一种疝,在静息状态下,疝囊中并无疝内容物,当腹内压增加(如用力排便)时,小肠、乙状结肠、大网膜或子宫等在腹内压的推动下才会进入疝囊;有学者将视为间隔型盆底腹膜疝发展、恶化的结果。
①肠疝(hernia of sigmoid):是指疝内容物为小肠的盆底腹膜疝,疝内容物可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其发生是长期用力排便、分娩所致盆底横纹肌的神经性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盆底肌缺陷所致,而并非Douglas陷窝加深引起。某种程度上子宫切除后会阴疝属肠疝的一部分,故常易混淆。事实上两者在病因、病理及治疗上都不同。
②乙状结肠疝(sigmoicele):是指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的盆底腹膜疝,作为疝内容物的乙状结肠可发生扭曲成角并压迫直肠肛管。Jorge将其分为3度:
Ⅰ度:是指疝入陷凹的乙状结肠肠襻在耻尾线以上。
Ⅱ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人耻尾线和坐骨尾骨线之间。
Ⅲ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入坐骨尾骨线以下。
③子宫疝(uterine hernia):指疝内容物为子宫的盆底腹膜疝,较常见的盆底疝为子宫内脱垂、后倒疝入,压迫直肠于骶骨之上,产生梗阻性便秘症状。
盆底腹膜疝预防
一、预防
1、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防止肠袢坏死,如为绞窄应切除坏死肠段,端端吻合,修补隐窝腹膜裂孔隙,以免复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减轻和(或)消除慢性便秘的症状,其措施包括:
(1)多进食膳食纤维、多饮水。
(2)养成良好的定时、定式排便习惯。
(3)提肛锻炼。
(4)必要时可辅以口服果导和润肠通便中成药,但对含有蒽醌类物质的刺激性泻剂要慎用、少用,必要时可间断应用,否则会损害肠神经系统,导致结肠无力,并可诱发“结肠黑变病”。
盆底腹膜疝鉴别诊断
一、鉴别
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寒性脓肿、血肿、脂肪瘤、囊肿以及阴道、直肠脱垂相鉴别。
盆底腹膜疝饮食保健
1、多进食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