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与毒蛇接触的人
- 典型症状:乏力 腹腔出血 恶心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鼻衄
毒蛇咬伤症状诊断
一、症状: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1.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感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伤合的第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过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2.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出血性休克,病人何伴头尾,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
3.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
二、诊断:
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
1.是否为蛇咬伤:
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2.是否为毒蛇咬伤:
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
3.是哪一种毒蛇咬伤:
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
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毒蛇咬伤疾病病因
一、病因:
被毒蛇咬伤。
毒蛇的分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蛇毒的毒性强度: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
二、发病机制:
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由于蛇毒中的磷脂酶A和极体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产生明显的水肿。
毒蛇咬伤预防
一、预防:
蛇咬伤严重的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应在危害最大的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蛇咬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首先要建立建全的蛇伤防治网,从组织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专人负责,其次要发动群众搞好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彻底铲除杂草,清理乱石,堵塞洞穴,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经常开展灭蛇及捕蛇工作,同时要搞好预防蛇伤的基本知识。在野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执勤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好草帽,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
一、鉴别:
1.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1)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毒蛇咬伤饮食保健
一、饮食宜忌(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宜
四种解毒食物:
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清暑止渴的作用。所以,每到夏天,人们都习惯于熬绿豆汤喝。有人还用绿豆皮做枕头芯,它有清火明目和降血压的作用。
蜂蜜生用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具润肺解毒功能。(本草纲目)把蜂蜜的作用总结为清热、补中气、解毒、润燥、止痛,颇为全面。因此,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苦尽甘来――苦瓜、苦菜、苦茶
一般说来,苦味食品都具解毒功能,口感略苦,收效甘甜,苦瓜近年风靡餐桌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营养保健专家告诉我们,苦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之功用。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苦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印度科学家发现,苦瓜中含有一种类胰岛素的物质,这种名为多肽--P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显著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多肽一P 可使严重糖尿病动物的血糖下降,而且不论注射、口服,疗效均相同,因而营养学家和医生推荐把苦瓜做为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蒜可杀菌――大蒜、野蒜
三辛杀菌,尽人皆知。尤其生蒜的消毒灭菌作用,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近代人们发现,大蒜对于预防痢疾,防治慢性活动性肝炎、肺结核均有稗益。1982年美国维斯康森大学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实验,证明大蒜还具有降低人体内部胆固醇的作用,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高脂症均有一定疗效。
忌
少吃辛辣,热毒食物,禁烟忌酒。
食疗方:
1.活泥鳅2000克,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排净肠内废物。次日放干燥箱内烘干或焙干,研末装瓶。每日1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15日为一疗程。有温中益气,解毒功效。
2.茵陈、车前草各100克(或车前子20克),加水1000毫升,煮取800毫升,每服200毫升,加白糖20克,每日2~3次。有利湿清热功效。
3.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入适量白糖稍煮1~2分钟即可。每日服2~3次,7~10日为一疗程。有清利湿热、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4.酸枣5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每日服1次。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转氨酶作用。
5.枸杞子30克,母鸡1只,清汤1250克,料酒10克。将母鸡在鸡肛门部开膛,挖去内脏,洗净;将枸杞洗净装入鸡腹内,然后放入钵内(鸡腹部向上),摆上葱、姜,注入清汤,加盐、料酒、胡椒面,隔水蒸2小时取出,拣去姜、葱,调好咸淡即成。每日2次,吃肉喝汤,有保肝益精、养阴明目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贫血等患者。
6.鲜芹菜100~150克,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炖服,每日1次。有清热解毒、养肝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