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重度痛 肠麻痹软瘫 肠管变形 腹水 腹部肿块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rimary mesenteric tumor)十分罕见,以囊性为多。囊性、实性肿瘤的比例为2∶1,囊性大多为良性,罕见的例外是淋巴管肉瘤及恶性畸胎瘤。实性肿瘤在手术前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典型症状:重度痛 肠麻痹软瘫 肠管变形 腹水 腹部肿块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术前较难确诊,最后诊断依靠手术及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也因肿瘤大小、性质、生长速度而差异较大,良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巨大肿瘤临床症状多因肿块压迫邻近器官所产生的症状。

1.腹部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病人无意中触及,如病人不太重视常被延误诊治。待肿块长大,随后逐渐发现症状就诊约占77.86%。

2.腹痛: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见于恶性瘤,占66.7%。

3.体重减轻:贫血多见于恶性瘤。

4.腹水、恶病质:多见于晚期恶性病例。

5.肠梗阻:胡德胜(1982)报道21例因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占同期原发病变30%,大小肠均可发生,良恶性都可能有肠梗阻。肠扭转5例,肠套叠4例,肠壁受压4例,肠壁浸润3例。

6.体检:腹部可触及肿块、良性瘤多为圆形、可移动的肿块、边界清楚、无压痛;恶性者可触及活动或固定肿块,多高低不平,质硬。

  二、诊断:

1.首先确定是腹膜后肿瘤或肠系膜肿瘤,再确定是良性或恶性。也要排除是否为肠系膜脓肿,脓肿多有发热、囊性肿块,并在影像检查时发现分隔。一般腹膜后肿瘤多较固定。腹腔内肿瘤常可左右或上下移动,且发展慢、多囊性、光滑、边界清楚、全身情况好。恶性瘤发展快、生长快速,全身症状多、有发热,体重减轻伴腹痛、贫血。晚期者有腹水、肿块硬、高低不平或固定,多实性。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肠系膜实体瘤可起源于肠系膜的任一细胞成分。如源于肠系膜的上皮细胞-肠系膜间皮瘤;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瘤;成纤维细胞-硬纤维瘤。

二、发病机制:

1.囊肿及其他良性肿瘤

有浆液性囊肿、囊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乳糜囊肿、出血性囊肿、皮样囊肿。

有平滑肌瘤、良性血管内皮瘤及血管外皮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纤维瘤或纤维瘤病、畸胎瘤、异物巨细胞肉芽肿。

上述各类肿瘤,以浆液性囊肿、纤维瘤、平滑肌瘤较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差别不大,囊肿可大到10~20cm而无临床症状,但多房性囊肿,囊内为淋巴液,如含有乳糜状液则称乳糜囊肿,出血者称血性囊肿。

2.原发性恶性肿瘤:

肠系膜恶性肿瘤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瘤、黄色肉芽肿、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类癌、腺癌、神经瘤恶变、恶性脂液瘤、间皮肉瘤。

3.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预防

一、预防:

   1.定期检查:

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

2.改善饮食习惯:

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3.防治肠道疾病:

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鉴别诊断

肠系膜纤维瘤应与转移性腺癌相鉴别,特别是伴发家族性息肉者。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饮食保健

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大剂量放射治疗的患者,可使其体内的糖代谢遭到破坏,糖原急剧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而且胰岛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补充葡萄糖的效果较好,另外宜多吃蜂蜜、米、面、马铃薯等含糖丰富的食物以补充热量。

纤维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