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后膜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视力障碍 视网膜Roth斑 中心暗点扩大 视网膜水肿 视网膜出血
一、症状
SRM主要靠检眼镜检查和手术中发现,特别是后者的检出率更高。在检眼镜和三面镜裂隙灯下,SRM最早表现为视网膜下多数的黄白色点。研究证实这些点是由RPE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样细胞串构成的。以后又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形成膜并在视网膜下生长。膜的厚度不一。当细胞收缩时,膜的薄弱处破裂形成裂口。细胞进一步收缩,而膜致密的部分仍然保持,结果在视网膜下形成了灰色、灰黄或灰白色粗糙的沙砾样、地图样、不规则分支状的条带,与视网膜外层和RPE层1点或多点黏着。由于条带经常是由RPE细胞分化来的细胞构成,所以通常呈深棕色。而神经胶质细胞往往是多点起源,呈弥漫性的增生,容易保持完整的片状结构,通常无色素,且不引起视网膜皱缩,因而不易辨认。
SRM的收缩可使视网膜产生皱褶,形成固定皱襞,这是它的又一特征。与视网膜前膜形成的星形皱襞相反,它是垂直于视网膜皱襞的长轴,像床单搭在松弛的晾衣线上一样,即“晾衣杆”样皱襞;另一典型改变为“餐巾环”样,即视盘前的环形皱襞,视网膜呈现放射形皱褶,但视网膜不是向后牵拉,前部的视网膜仍保持泡状,此点与视网膜前膜引起的弥漫性收缩不同。作为PVR的一部分,SRM多与前膜同时存在。大多数报告100%的SRM伴有视网膜前膜。在1991年的PVR分类法中,将SRM分类为收缩的第3型,即视网膜下增生。
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因视网膜水肿、不透明,常难以辨认出SRM,可根据其形态及色素来判断。术中可见这些后膜有或无色素,为多点状、单一或多个分支的环状、片状条带。在一些视网膜附着的病例也可见到以上改变,这是以前有视网膜脱离的体征。当手术去除前膜、视网膜复位后,可以突然看到视网膜后有或无色素的条带,与自然复位所见者相似。还有些复位的病例,SRM似乎消失了,仔细检查可以发现在眼底周边仍有它的痕迹。
二、诊断
根据眼底表现,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容易发现并确定诊断。
一、发病原因
SRM常见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术后,但在以下情况也可见到:视网膜血管病,如Coats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后纤维增生性葡萄膜炎综合征、眼内肿瘤,如虹膜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但SRM的处理主要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的关系密切。
二、发病机制
人们曾认为SRM是视网膜下纤维蛋白凝固所构成。1980年Machemer手术成功地切除了SRM,使组织学研究成为可能。已证实RPE细胞是其主要的细胞成分。其他还可见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等,与视网膜前膜的细胞成分类似。RPE在不同的生化环境中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样、成纤维细胞样及肌成纤维细胞,并具有合成胶原的能力。巨噬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有关。除了细胞成分外,胶原是SRM的主要基质成分,使后膜形成以胶原为中心的条带或片状结构,与后膜的张力、强度有关。可对抗RPE层的复位力量。术中可观察到当SRM被切断后,退缩回周边部。
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上,SRM需要与视网膜脱离的分界线(demarcation line)鉴别。分界线是脱离的和附着的视网膜相邻处形成的,凸向锯齿缘,多见于下方视网膜脱离。如果视网膜脱离发展,可有2、3条平行的分界线,它与不规则的SRM明显不同。有时这两种改变同时存在。
(1)双耳汤:取黑白木耳各10克,冰糖30克,木耳洗净泡发,放入碗中,加冰糖和水,隔水蒸1小时,熟后食用。有滋阴补肾、活血化瘀功效。可治疗血管硬化、高血压,眼底出血等。
(2)谷精旱莲银耳汤:银耳10克,谷精草、旱莲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各服1次。有凉血止血作用。可辅助治疗眼底出血、视力减退。
(3)菊花决明汤:用茶菊花10克,槐花6克,决明子10克。水煎,1日3次分服。有清肝凉血之功。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所致的眼底出血。
(4)新鲜番茄1~2个,温水烫洗,去皮切薄片,白糖少许拌匀,每日晨空腹吃,15天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所致的眼底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