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胱氨酸病(小儿胱氨酸尿症)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和婴儿
  • 典型症状:多尿 烦渴多饮 维生素D缺乏 生长缓慢 糖尿
  胱氨酸尿症(cystinuria)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空肠黏膜对二碱基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及胱氨酸等转运障碍所致。本病临床罕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婴儿。胱氨酸限局在细胞的溶酶体中,其结晶沉积在角膜、结膜、骨髓、淋巴结、白细胞、肾等内脏,致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损伤,最后发展成尿毒症,多于青春期前死亡。
典型症状:多尿 烦渴多饮 维生素D缺乏 生长缓慢 糖尿

一、症状

1.肾病变型:主要见于儿童和婴儿。

(1)早期:最初表现与肾小管进行性损伤有关,症状有烦渴,多尿,脱水等,1岁时表现生长停滞,佝偻病,酸中毒和多种肾小管功能异常,出现葡萄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及尿钾增加等,患儿肤色白皙,毛发呈淡黄色,大多数在几岁内发生严重畏光,眼科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和结膜有均匀散在的金属丝样反光物体;此外,视网膜边缘可见到色素减退斑与不规则分布,大小不等的色素丝,称为“特征性的边缘视网膜病”,有助于胱氨酸病的诊断。

(2)晚期:由于肾小球进行性的损伤,致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生长停滞等相应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严重贫血,水肿等症状。

2.良性型:无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不全;有角膜,骨髓和白细胞中胱氨酸结晶沉积,但不产生症状,此型患者都能成年。

3.中间型:也称迟发型或青年型,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其症状至青年期才表现出来,有不完全的Fanconi综合征及进展缓慢的肾小球功能不全。

二、诊断

小儿胱氨酸病诊断鉴别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Fanconi综合征等;在眼结膜,角膜和周围白细胞,骨髓网状内皮细胞存在胱氨酸结晶,胱氨酸在肾脏内沉积的证据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的特征,可确诊本病。

一、发病原因

胱氨酸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同。双亲不能垂直地遗传本病给子女,但兄弟姐妹间常有多个发病。胱氨酸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为纯合子,其父母为携带本病的杂合子。本病临床有严重的婴儿肾病变型、青年患者的中间型以及成年的良性型3种,说明本病遗传的多相性,同时存在遗传的不均匀性。

二、发病机制

细胞内的胱氨酸沉积局限于溶酶体中,不易与细胞外交换,但生物化学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胱氨酸在细胞内沉着的原因,最可能是胱氨酸或半胱氨酸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运异常,造成胱氨酸沉积在病儿的肝、脾、骨髓、周围血中白细胞、淋巴结、肾及角膜中沉积。 1.胱氨酸病的特征 全身组织中有胱氨酸结晶沉积,沉积的部位有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肝、脾、淋巴结、周围血白细胞、肾脏髓质、皮质及肾小球系膜、眼结膜和眼色素层。 2.肾脏内胱氨酸沉积 引起肾组织损伤而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外观色苍白,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镜下肾单位结构破坏,肾小球呈玻璃样变,肾小管的正常上皮细胞被骰状细胞所取代。近端肾小管变狭而缩短,呈“天鹅颈”畸形。

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预防措施可参照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为降低本症发生率,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与其他氨基酸尿病相鉴别,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多可确诊。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脱水,高尿酸血症,血友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