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小儿冯·威利布兰德病,小儿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小儿遗传性假性血友病)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反复出血 创伤 颅内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 齿龈出血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种复杂的止血功能缺陷的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k von Willebrand首次报道本病,认为是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管异常所致。小儿患者常因家族遗传引起,是一类较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都可罹病。现已明确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质或量的异常引起vWD,伴有因子Ⅶ促凝血活性(Ⅷ∶C)降低。临床上有程度不一的皮肤黏膜出血倾向,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出血时间延长。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小儿少见。
典型症状:反复出血 创伤 颅内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 齿龈出血

一、症状

1.表现为出血倾向

大多数患儿婴幼儿时期即有出血倾向,出血严重程度不一。出血倾向随年龄增长可自行减轻。

①多以皮肤黏膜尤其是鼻、牙跟出血、皮肤淤斑等。外伤、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后有过度出血。

②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血尿。

③反复出血患儿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④女性患儿发育到青春期可能出现月经过多。

⑤患儿可有关节、软组织出血,极少数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2.临床分型

 根据vWF交叉免疫电泳结果分为3型。

①1型:vWD量的异常。出血严重,可危及生命。

②2型:vWD质的异常。2型又分4种亚型

2A型:血浆中大和中等大小多聚体缺乏者;

2B型:缺乏大多聚体且与血小板GPI b亲和性增加者;

2M型:vWF与血小板GPI b结合力降低者;

2N型:vWF与因子Ⅷ结合力降低者。其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于轻型血友病A。

③3型:vWD患者血浆及血小板中多聚体通常检测不出或仅为低浓度水平。

二、诊断

根据皮肤黏膜出血史,创伤或手术时有过度出血史,女孩有月经过多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遗传规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出血出血时间延长为本病主要特点,用IVY法较敏感。轻型病人出血时间可以正常,需反复多次检查),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黏附率,阿斯匹林耐量试验,瑞斯托霉素聚集试验等可辅助诊断。RIPA、vWF交叉免疫电泳及vWF∶Ag多聚体分析有助于vWD分型。诊断要排除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一、发病原因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因von Willebrand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双亲都可遗传。在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中,其发病率可能仅次于血友病,约为 (4~10)/10 万,为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但在我国本病的发生率较低。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小儿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获得性单株γ球蛋白及其他免疫失调性疾病,无出血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vWF是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受第12号染色体上基因的调控,长180kb。它由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由最初合成的前-前vWF形成vWF二聚体,最后形成vWF多聚体,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α颗粒中。内皮细胞合成的vWF大部分以持续性方式分泌,与基质有强的结合能力,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WF减少时,因子Ⅷ的降解加快,Ⅷ∶C活性受到影响。在血管壁剪切力较高的小动脉,血小板黏附于损伤的内皮细胞下组织要依赖vWF的存在,vWF起着连接血小板膜表面和内皮下结缔组织的作用。vWF水平减低或功能异常时,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壁,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

vWD各型发病机制不同:

1型是vWF基因发生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引起vWF蛋白水平下降。分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两种,前者较少见,临床表现极严重。

2A型是vWF分子上28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2B型因vWF分子上与GPIb结合的位点发生错义突变,vWF大多聚体与之结合增强,在血浆中易被清除。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型突变方式为无义突变、基因缺失或mRNA表达缺陷。血浆及血小板中很少或几乎没有vWF蛋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异常的vWF基因来自于父母双方。

2.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 vW 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 IgG ,也可为 IgA 及 IgM ;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 vWF ,使血浆 vWF减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预防

1.预防患病或是携带者的出生

根据本组疾病的遗传方式,对患者的家族成员需进行筛查,以确定其中病人和携带者,并对他们进行有关本组疾病的遗传咨询,使他们了解遗传规律。婚前最好到医院做血友病基因的检查,确定出生的后代是否有患血友病的可能。 对家族中的孕妇要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应用PCR技术通过时早孕妇女羊水或绒毛的检测,能对疑有vWDⅡ型及Ⅰ型中的极严重病例进行准确的胎儿产前诊断。

2.对已经患病的患儿

应自幼养成安静生活习惯,加强护理,以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避免外伤及肌内注射,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类抗感染药物及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因患外科疾病需做手术治疗,应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或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如是获得性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具体的根据具体的疾病区别对待。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鉴别

1、两种血管性血友病鉴别

出血倾向相似,VW因子明显减少。获得性vWD无出血家族史,常有原发病的症状, vWF的Ristocetin辅因子活性(vWF∶RcoF)、vWF∶Ag及因子Ⅶ活性降低可于遗传性vWD鉴别。

2.本病尚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血小板型vWD(Pseudo-vWD) 因血小板GPIb受体异常与vWF结合力增强,因而使血浆内的VW因子缺乏,引起类似血管性血友病的表现,需加以区别。有中等程度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因子Ⅷ及vWF∶Ag减少,大多聚体缺乏,RIPA增强。此型与2B型vWD相似,但后者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友病甲 为X-连锁隐性遗传,以肌肉关节出血为主,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多延长。因子Ⅷ∶C下降,vWF∶Ag正常。与vWD的鉴别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巨血小板综合征 因血小板膜GPIb缺乏,血小板减少伴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巨大为其特点,vWF∶As正常,出血时间延长。

血管性假血友病: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最常见类型,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患者的血液中帮助控制出血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因此凝血和止血时间变长。血管性假血友病通常没有其它出血性疾病严重,许多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病,因为他们的出血症状很轻。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此病对他们的生命影响很小或没有损害,除非严重受伤或需要手术。实验室检查可借助于阿司匹林耐量试验、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的诱导无凝集反应及vWF因子抗原(vWF∶Ag)测定等鉴别。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需与轻型的血管性血友病相区别。轻型VWD经输入新鲜血浆或冷沉淀物,可使出血好转,出血时间及因子Ⅷ的有关活性恢复正常,而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则疗效不明显。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饮食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体质虚弱,气血两亏者,可服牛奶粥,人参,大枣,山药,木耳,鸡汁,黄芪等。出血不止者,可服木耳,柿饼,芥菜,荷叶等粥。血友病人如果出现血尿,要多喝水;出血之后,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镁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脏、蛋、奶等。

避免吃带皮玉米、竹笋、鱼刺、肉骨头和偏热及辛酸厚味,醇酒类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肥肉等。生花生米带衣150-250克(熟品180-300克),一日分三次吃完,连服7-10天。

食疗方:

花生米衣六钱,红枣10枚,水煎服。连用七天一疗程。

猪蹄500克,红枣250克,同炖成膏,每次二匙,开水送服,日三次。

猪皮250克,红枣30克,煮沸,去沫,加姜片,共煮稀烂,每日服一剂。(或加猪蹄筋25克,调味同食)。

柿饼、藕节各30克,芥菜花15克,切碎,加水400亳升,煎至半量,每日一次,吃柿喝汤,连服15天。

休克,贫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