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利斯特菌脑膜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脑膜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氏菌脑膜炎,李斯特菌脑膜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颅脑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患者
  • 典型症状:头痛 恶心与呕吐 发烧 前囟饱满 呼吸不规则
  利斯特菌脑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利斯特菌)所引起的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患者。本菌除引起脑膜炎外,还可引起妊娠感染、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败血症及病灶性感染.如皮肤脓疮、化脓性结膜炎、淋巴结炎、心内膜炎(左心损害较多)、骨髓炎等。利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2)μm*0.5μm,通常成双排列,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鞭毛染色可见鞭毛。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3~45℃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30~37%。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经18~24h,菌落为灰白色,直径1~2mm。能产生狭窄的溶血环。在营养琼脂干板上于35℃培养18~24h,可形成圆形、光滑、透明,大小为1~2mm的菌落,有溶血环。
典型症状:头痛 恶心与呕吐 发烧 前囟饱满 呼吸不规则

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h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视、发音和吞咽困难、面神经瘫痪和偏瘫等。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并不增多。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至数百或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少数为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小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可协助诊断,但该菌抗原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故其诊断价值有限。PCR检测脑脊液中该菌有助于辅助诊断。

一、发病原因

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病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厌氧,无芽孢。长1~3μm,有鞭毛及动力。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耐碱不耐酸。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7℃,低于4℃生长较差,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溶血环。在脑脊液标本中成对排列,形如球菌,可误为肺炎球菌。当革兰染色过度脱色其形状又如流感杆菌,有时与类白喉杆菌也极易混淆,则需按其生化特性等作鉴别。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一、预防

凡是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应避免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高危易感者免喝生奶,重视饮食卫生,不吃生蔬菜及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

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细胞分类以单核为主者。需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鉴别。病情轻,脑脊液细胞数不太多者应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三、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四、少食发性、刺激食物:少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等发性食物,不吃煎炸熏烤的食物,不吃味重的食物。忌烟、酒,不吃辛辣、粗糙的食物。

脑脓肿,心内膜炎,流产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