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减压性骨坏死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下肢骨,上肢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高气压作业人群
- 典型症状:疼痛 神经痛 骨无菌性坏死 关节痛 低血容量休克
一、症状
减压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为了判定预后或治疗方便,临床分为2型:Ⅰ型和Ⅱ型。美国海军将减压病分为:仅有疼痛症状类和具有严重症状类。
1.Ⅰ型 主要包括一些仅有疼痛症状的病例。在Ⅰ型中又可分为:①肌肉骨骼型减压病。空气潜水和隧道高气压作业者,发病时以上肢关节疼痛多见;而氦氧潜水和沉箱工人发病时则以下肢关节疼痛较多。疼痛可累及一个以上关节,很少有双侧对称性关节疼痛发生。疼痛可为一过性,也可能是持续性剧痛。有时疼痛难以定位,或呈游走性,即从一个关节迁移至邻近另一关节。关节疼痛时局部无明显红肿,但活动受限,有时采取保护性姿势,呈明显的屈肢或俯卧体位;②关节皮肤型减压病,有一过性皮肤疼痛发痒,又称皮肤型屈肢症(skin bends)。另一种皮肤型减压病表现为皮肤循环的障碍,在肩周、下胸、腹部皮肤可出现血管或淋巴管扩张性斑块,在皮肤上见到发绀色大理石样斑纹。在此型减压病中的淋巴管受累的占10%左右,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和水肿。
2.Ⅱ型 包括性质严重的病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末梢神经症状、呼吸功能障碍或有低血容量休克等。在Ⅱ型减压病中约30%同时有关节疼痛。根据其重点症状将其分为肺型、脊髓神经型、前庭型、血液浓缩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型减压病等。
1.病史有呼吸压缩气体、高气压作业、潜水作业史。以往经验认为水深在12m以浅,反复作业不可能发生减压病,但晚近报道有水下作业在6m~8.5m以深,反复作业,或体力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超过2h,往往在出水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并经加压治疗而获治愈。因此,凡有环境气压急剧变化,如在高气压环境作业,向常压方面急剧减压;或在常压环境下向低气压环境急剧减压均可能造成急性减压病。
2.体征 患肢多呈屈曲状,无明显红肿热,触痛不明显,重症患者多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症状。
3.治疗性诊断如有高压舱设备,对可疑病例进行常规加压治疗,多数真性患者经加压治疗后,症状可以很快消失;但个别患者经加压治疗后局部疼痛可能复发,应与其他非气压性骨关节病进行鉴别。
二、诊断
减压性骨坏死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高气压暴露史,呼吸压缩气体潜水作业史,以及骨骼的影像学检查等。
必须十分重视高气压暴露史的询问,应当指出,减压性骨坏死的潜伏期不等,多数患者早期并无症状,只有待病变波及关节面或骨皮质而产生疼痛或关节功能异常时,病家方来求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对高气压作业就诊人员,应提高警惕,随时想到此病的可能性:当配合影像学检查时,注意其特定的好发部位,这是早期诊断不可忽视的要点之一。
一、发病原因
最初发现减压病是在潜水工作者中,故最早称本病为潜水夫病。凡从事高气压作业,隧道和沉箱作业;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脱险快速上浮;飞行人员乘坐非加压舱快速升高;或在低压舱中模拟飞行升空;高压舱的密闭性发生故障;高压舱治疗患者可因减压不当等均可发生减压病。
二、发病机制
减压性骨坏死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根据潜水实践和动物实验性骨坏死,证明骨坏死的病因是减压不当,形成气泡,引起栓塞所致。骨坏死损伤均见于长骨,一般不累及躯干骨骼,由于长骨中黄骨髓多、脂肪含量高、溶氮气多,易于形成气泡。骨髓中血液循环缓慢,故骨髓中气泡不可能快速排出。骨损伤与高压暴露次数、患急性减压病史次数、潜水深度等成正比关系。据观察,发生严重减压病时,并不紧接着发生骨损伤;而无减压病或仅曾有过轻微减压病病史者,可能发生减压性骨坏死。骨损伤特征倾向于对称性发病。单纯气泡梗死学说尚不能完满地解释许多临床现象,因此有学者提出脂肪栓塞、血液浓缩、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酶的变化以及溶解于组织中的气体渗透效应理论等。
一、预防
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做好劳动保护,渐进式训练。
注意与呼吸功能障碍,低血容量休克,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的相关疾病鉴别。
一、食疗方:
1.牛筋汤
牛蹄筋100g,当归、丹参、香菇、火腿各15g,生姜、葱白、绍酒、味精、盐等各适量。将牛筋温水洗净,把500g清水煮沸后,放入碱15g,把牛筋倒入,盖上锅盖焖两分钟,捞出用热水洗去油污;反复多次,待牛筋胀发后才能进行加工。发胀后的牛筋切成段状,放入蒸碗中,将当归、丹参入纱布袋放于周边,香菇、火腿摆于其上,生姜、葱白及调料放入后,上笼蒸3小时左右,待牛筋熟烂后即可出笼,挑出药袋、葱、姜即可。佐餐食用。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适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之劳损型。
2.苡米粥
薏苡仁30g木瓜10g粳米60g白糖2匙将苡米、木瓜洗净后,倒入小锅内,加粳米及冷水两大碗,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炖至苡米仁酥烂,加白糖,稍炖即可,每日食用,不拘量。有祛风利湿,舒筋止痛之功,适用于关节重者,活动不利等以湿弊为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