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硬脊膜脓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
  • 典型症状:颅内出血 持续颅内杂音 颅内钙化 颅内头痛 颅内感染
  可分为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两种。  脓肿硬脊膜外脓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常因误诊而造成对病人的损害。容易产生硬脊膜外脓肿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酒、恶性肿瘤、静脉内药物滥用、脊柱手术和外伤等。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
典型症状:颅内出血 持续颅内杂音 颅内钙化 颅内头痛 颅内感染

硬脊膜脓肿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1、硬脊膜外脓肿

大多数病例呈现急性进程,少数以炎性肉芽组织成为主要病理特点者,则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进程。

 起病时有高热、寒战、全身倦怠、精神不振头痛、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全身感染征象,部分病例有脑膜刺激症。早期患者感染病变部背部明显疼痛,病变部位或附近棘突有压痛和叩痛,局部皮肤可有轻度水肿,棘突旁组织有压痛和叩痛由于病变部位神经根受炎症刺激而出现神经根痛,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向胸、腹部放射,位于腰骶部脓肿可出现下肢疼痛早期出现尿潴留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下肢乏力,麻木锥体束征。脊髓症状出现后常在一至数天内迅速出现横贯性损害表现为肢体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合并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临床进程和急性相似,只是背痛较明显且时间较长发病1~2周出现神经根痛疼痛每因活动或腹压增加如排便、咳嗽、喷嚏而加重,进一步发展出现脊髓功能损害症状。

 病程较长,1.5~18个月不等,起病缓慢,有时有低热症状时有起伏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椎管内肿瘤常难以鉴别。

2、硬脊膜下脓肿

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

与硬脊膜外脓肿很相似,硬脊膜下脓肿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热伴或不伴有腰背痛或神经根痛;第二阶段:出现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第三阶段:包括受损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和完全性感觉消失。症状持续时间1天~1年,但大多数病例的发展是在2~8周之间。硬脊膜下脓肿最多见于腰段,其次是胸段,再其次是颈段。

脊髓造影诊断硬脊膜下脓肿的准确率相当高,可是如果无梗阻则难以定位。然而,即使利用MRI,明确区分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也是非常困难的。若伴有椎体骨髓炎或椎间盘间隙的感染则提示是硬脊膜外脓肿。

二、检查

可行放射性核素扫描。

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

硬脊膜脓肿疾病病因

一、病因

硬脊膜外脓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常因误诊而造成对病人的损害。容易产生硬脊膜外脓肿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酒、恶性肿瘤、静脉内药物滥用、脊柱手 术和外伤等。

硬脊膜下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发病机制

1、硬脊膜外脓肿

病菌侵入硬脊膜外间隙后在富于脂肪和静脉丛组织的间隙内形成蜂窝织炎,有组织充血、渗出和大量白细胞浸润,进一步发展为脂肪组织坏死、硬脊膜充血、水肿,脓液逐渐增多而扩散,形成脓肿。脓肿主要位于硬脊膜囊的背侧和两侧,很少侵及腹侧。上下蔓延的范围可达数个节段,在个别情况下可累及椎管全长,甚至向颅内扩散。脓肿多为单发少数病例有多个散在小脓腔与一个主要脓腔相沟通。脓肿的形式和动态改变与致病菌、机体和局部组织的免疫反应、硬脊膜外腔的解剖特点、血管和淋巴系统结构等因素有关。呼吸运动和血管搏动可使椎管内负压差增大,这对炎症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向硬脊膜外腔扩散具有“吸引”作用。而头和躯干的伸曲活动所引起的脊髓和硬脊膜的移动性,则为脓肿上下扩散创造有利条件。后期由于脓液逐渐吸收,结缔组织增生而最终形成肉芽组织。脓肿除直接机械性压迫脊髓外,还可引起血管的炎性血栓形成,使脊髓的血供发生障碍,最后引起脊髓软化,造成不可逆性损害。根据炎症的病理形态,硬脊膜外脓肿可分为:

 1. 急性型 全部为脓液。

 2.亚急性型 脓液与肉芽组织并存。

 3.慢性型 以炎性肉芽组织为主。临床上以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见,急性型少见。

2、硬脊膜下脓肿

硬脊膜下脓肿大多数由远处的感染灶(如疖病)经血行散播到硬脊膜下间隙,少数继发于腰背部中线的先天性皮肤窦道(或藏毛窦)感染以及脊柱手术或麻醉、腰穿等操作后感染。糖尿病和静脉药物滥用则是诱发危险因素。

硬脊膜脓肿预防

控制各部位的原发感染灶,防止其发展为硬脊膜脓肿。

硬脊膜外脓肿,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硬脊膜下脓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