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遗传患者
  • 典型症状:脾肿大 智力减低
  嘧啶5prime;-核苷酸酶缺乏症(pyrimidine 5prime;-nucleotide deficiency,P5prime;ND)红细胞嘧啶5prime;-核苷酸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与RNA分解代谢有关的酶缺乏症,是核苷酸代谢异常最常见的酶缺陷疾病。
典型症状:脾肿大 智力减低

一、症状

1.终生性溶血性贫血 贫血常为轻中度,可因感染,应激及妊娠而加重。

2.脾大及间断性黄疸。

3.智力发育低下 脑组织中P5′N缺乏所致。

二、诊断

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及红细胞P5′N活性测定确诊。

一、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P5′N是一种锌(Zn)依赖的金属酶,受Cr2 、Zn2 、Mg2 激活,而Hg2 、Pb2 等明显抑制其活性。随着红细胞成熟衰老,P5′N含量逐渐减少。P5′N存在由不同基因编码的Ⅰ、Ⅱ两种亚型,除存于红细胞外,Ⅰ型还存在于脑组织。

核糖体RNA在正常网织红细胞内降解为5′-核苷酸,其不易弥散的代谢产物(胞苷、胸苷及尿苷单磷酸盐)由P5′N再磷酸化而形成可弥散的产物透出细胞。P5′N缺乏性网织红细胞内聚集大量胞苷和尿苷复合物,可使总核苷酸池较正常红细胞中扩大5倍以上。由于核糖体在缺陷细胞内不能正常降解,从而大量聚集而形成瑞特染色中嗜碱点彩颗粒。由于缺陷性红细胞内大量消耗磷酸腺苷而非磷酸嘧啶,故P5′N缺乏症以前归类于“高ATP综合征”。

关于P5′N缺乏症溶血机制为:红细胞中P5′N严重缺乏时嘧啶类核苷酸堆积,通过竞争性抑制ATP酶和ATP生成相关酶,用6-磷酸葡萄糖酸竞争性抑制和用NADP非竞争性抑制G-6-PD,此外酸性嘧啶核苷酸的堆积,使红细胞内pH下降,进一步使G-6-PD和6PGD活性降低,影响了戊糖磷酸旁路活性,此二者均干扰ATP产生。从而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为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应注意预防,提倡优生,进行婚前和产前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补充营养为主,多吃有营养的食物。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肝豆状核变性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