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小儿先天性全色盲,小儿锥体机能不良综合征)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小儿
- 典型症状:昼盲 对红绿颜色分辨不清 视力视野改变 色觉异常 畏光
一、症状:
1.视力:
主要表现为昼盲。
在高照明下视力降低,在一般照明下,视力多在0.1左右,约相当杆体的视功能水平,在低照明下,部分患者视力可略提高。
2.色觉:
表现为色觉障碍,仅有低劣辨色功能,甚至是完全不能分辨颜色,视物呈现灰蒙蒙的一片,对视力影响极大。
3.畏光:
在暗室内或夜间可以如常人一样睁眼视物。在明室及户外畏光情况较为严重,表现为频繁眨眼、低头用双手遮光的姿态。
强光刺激眼睛会有强烈不适感,可导致流泪。
4.眼球震颤:
因患者锥体功能不良或有中心暗点,缺乏固视能力,为寻找最佳视线或避免强光刺激而形成眼球震颤。眼球震颤往往是本病征最早出现的体征,一般为水平震颤,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如锥体尚有部分功能存在或假黄斑形成时,眼球震颤可以很轻或消失。
5.眼底:
视网膜黄斑区的改变,如中心窝反光消失,视网膜血管变细或视盘颞侧色淡。
6.视野:
周边视野一般正常,有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中心暗点。
二、诊断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和结合眼底镜检查做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暂时未找到确切病因。
二、发病机制
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遗传:
约半数患者有家族史,多数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部分为性联遗传。
2、椎体形态、数目改变:
据Larsen报道,患者黄斑区锥体的形态有改变,整个视网膜的锥体总数无异常。Harrison对一死亡患者进行的视网膜组织学观察,发现其视网膜的外核层薄,锥体数减少,黄斑区中心窝处的锥体数更少。
3、椎体色素异常或功能缺失:
还有人认为本病为锥体内视色素的异常。也有人认为本病只有杆体细胞存在或锥体细胞发挥不了作用。
对于这些学说,学界尚存争议,尚缺乏确切资料支持观点。
由于小儿椎体功能不良可能与遗传有关,所以加强产前基因检测对预防小儿椎体功能不良有一定的意义。
一、鉴别:
从病情是否发展,本综合征可以分成两类,鉴别如下:
1.静止性锥体功能不良:
病变为先天性,病情发展一般比较稳定,常呈静止而不发展。
2.进行性锥体功能不良:
亦有人称之为进行性锥体退行变性或进行性锥体营养不良。为后天性、选择性、进行性锥体功能不良。
其临床表现与第一类基本相同,但有较好的固视能力,多无眼球震颤,既往视力和色觉功能正常,病变呈进行性。可能为一新型的遗传性视网膜功能不全。
3、后天性色盲:
色盲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由遗传而来,后天性者为视网膜或视神经等疾病所致。偶见于服药之后,如内服山道年可以发生黄视,注射洋地黄可以发生蓝视。
全色盲患者尤喜暗、畏光,表现为昼盲。七彩世界在其眼中是一片灰暗,如同观黑白电视一般,仅有明暗之分,而无颜色差别。而且所见红色发暗、蓝色光亮。
此外还有视力差、弱视、中心性暗点、摆动性眼球震颤等症状。
它是色觉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较少见。应与先天性椎体功能不良相鉴别。
一、食疗方:
1、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2、患者一定要很好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认真休息,合理调节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